歌舞剧《永远的歌谣》在京展演受好评

10.03.2017  14:34

  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秋收起义9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江西省日前在北京举办“纪念三个90周年、喜迎党的十九大”——江西优秀剧目北京展演周活动。3月9日晚,作为展演周系列节目之一,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在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倾情上演,为首都观众呈现了一幅精美震撼的红色艺术画卷。据了解,这也是该剧的第99场公演。

  《永远的歌谣》以“苏区干部好作风”为主线,以赣南经典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贯穿全剧,讲述了一个1931年夏天发生在中央苏区江西省兴国县龙潭村的故事。这一年,红军在苏区群众的支持下,取得了3次反“围剿”的胜利,可是,为了配合反“围剿”,乡亲们错过了春播。严峻的夏荒威胁着苏区群众。在困难面前,年轻的李龙槐被选举为龙潭村的村长,他带领村民在与饥荒斗争中使出了三大奇招:一匀粮二捐粮三借粮。他殚精竭虑,历尽艰辛,凭借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借得粮食,保证了全村人顺利地度过了夏荒,自己却在借粮中英勇献身,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刻画出苏区干部为人民群众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形象。

  据悉,《永远的歌谣》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剧目,自2014年公演以来,历经三年时间精心打磨,经过多次修改提高,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该剧男演员杨俊因饰演剧中人物李龙槐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该剧大量运用了“睄妹子”、“牡丹调”等赣南采茶戏曲牌,以及“矮子步”、“单水袖”、“扇子花”等赣南采茶戏特有的舞蹈动作,在舞台布景和人物造型等方面展现了浓郁的赣南地方特色和客家元素。

  “山歌年年唱,灯笼夜夜亮,一代传一代,一帮接一帮。”现场舞台上,在红灯笼的映照下,经典的旋律一遍遍回响,剧场内掌声经久不息。随着剧情发展,现场观众时而掌声阵阵、时而欢笑连连、时而热泪盈眶。现场观众感慨:“当创新的形式与经典的红色主题嫁接,总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感染力。全剧通过真实的人物故事、鲜活的生活场面、感人的戏剧冲突,演绎和歌颂了当年那些充满人格魅力的苏区干部,让观众在歌声中、在戏剧场景里感悟干群鱼水关系。这部戏鼓舞人心,动听也动人,希望‘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歌谣及其承载的精神可以永远传承下去。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赣州市赣县区五云镇党委书记明经华也利用晚上时间去看了演出。她说:“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改进干部作风,也是这次两会不少代表的热议话题。我看了这个剧目后,更加深刻地理解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我作为基层干部和人大代表,就是要在继承和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上作表率、当先锋,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要带领乡村全体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抓产业、促发展,解民忧、助民富,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仗。

  红军后代、于都县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讲解员钟敏观看了演出后说:“《永远的歌谣》以别开生面、风格独特、载歌载舞的艺术样式,演绎和歌颂当年那些充满人格魅力的苏区干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更加坚定了我传播红色文化的信心与决心。作为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的讲解员,我要不断加强对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理解,提升革命文化理论素养和解说水平,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讲好长征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激励人们把爱国热情化作圆梦中华的实际行动,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红军后代、于都县委党史办主任曾懿华说:“故事真实感人,不禁让我想起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于都河畔家家户户打草鞋,母亲做给儿子、妻子做给丈夫、未婚妻做给情郎的历史画面。作为党史研究者,我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作为,一定要对长征前夕红军队伍在于都的那段史实进行全面、深入地挖掘和研究,加强对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阐发,确保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薪火相传,如剧中唱的那样‘山歌年年唱,灯笼夜夜亮,一代传一代,一帮接一帮’”。 (华挺)

[责任编辑:孙宗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