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可:“一带一路”与中国生态农业

15.05.2015  13:38

 

  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一带一路”。今年,“一带一路”成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标配”,31个省份均针对 “一带一路”的建设进行了破题。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则通过经济纽带将各个板块形成了有机联结的整体,“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是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机遇期,对于企业而言,根本出路在于“资源整合”。当然对中国生态农业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战略机遇,也是实现互利共赢的一个方面。比如通过境外农业开发,农产品运回国内可以解决一部分粮食市场供应问题,另外也帮助当地如我国周边一些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发展形式,是使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化的方向转化,使农业现代化建立在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而要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振兴农村经济,就必须以产业化为突破口,将农业与其它关联部门(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在经济上和组织上结为一体,实现某种协作和联合,以求共同发展。因此,农业的产业化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结的纽带。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才能将生态农业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增加生态农业的吸引力,为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生态农业在中国已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并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特征。它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宏观大局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粮食“十一连增”也是有代价的,而长期积累的矛盾更使我们面对着不少新的挑战。主要农产品价格顶到“天花板”,一些大宗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关税配额内的进口价格,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价格显现出“封顶效应”。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刚性抬升,农业劳动力价格、土地流转费、农机作业费等全面持续快速上涨。农业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逼近约束 “黄线”。对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已接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补贴上限”。靠“黄箱”的办法对主要农产品进行支持和保护空间已经不大。资源环境熟亮起“红灯”,一些农业资源过度开发,透支严重。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残留、秸秆、畜禽粪便污染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加上工业和生活污染,使一些地方的地没法种了、水不能浇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