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做客纪录片创作与研究中心系列讲座首讲(图文)

11.12.2014  14:56

   

实习学生记者 张雄智 摄影

  本网讯 12月9日晚,纪录片创作与研究中心系列讲座首讲在东区主楼四层报告厅举行。著名作家梁鸿在主题为“梁庄与中国”的讲座中,以家乡梁庄为例,分析了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农村及农民的诸多问题。

  梁鸿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著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作品,并获得诸多文学奖项。

  讲座一开始,梁鸿教授展示了一幅乡村照片,将同学们引入了她的故乡——梁庄。照片中灰黑的瓦房与现代房屋参差交错,梁鸿解释说:“这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目前的梁庄处于一种过渡状态,这是中国大多数农村的缩影。”

  梁鸿说,《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是她的“无意之作”,在长期的学术写作中她感觉找不到自己与大地的关联,于是一种“情感冲动”使她回到了梁庄,而梁庄的现状也巧合地造就了这两本书。在书中,她以“我在”这一近似纪实的写作手法,记录下村庄里老人说的话,以人物自述为主题,最大化地表现土地生活。

  “村庄崩溃,文化失落”的现状令梁鸿十分无奈。她说:“梁庄既是‘废墟’,但它也在‘新生’。”氏族而居的习俗已经淡化,河道也被修改,儿时游泳的坑塘由六个变为一个,而唯一剩下的坑塘也被生活和工业垃圾污染。与此同时,新式建筑在梁庄竖起,高速公路在村子附近修通,一条“水泥大河”——南水北调缓缓建成,这是一种奇繁荣与萧条。梁鸿说:“这些,都是当今的中国农村,不可避免的问题。”

  农民离开梁庄,可他们却依然按照梁庄的方式在城市生活。在《出梁庄记》中,就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家乡是农民的归宿,即使在外打拼多年,他们依然希望可以在家乡建一栋房子。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找到存在的价值。农民爱村庄,是一种现实,而不是一种情感。

  在现场交流环节,有位同学向梁鸿提出“我们能对乡村做什么”的问题。梁鸿回答说,想为农村做一些事情,不一定要回到乡村,而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一些事。就像她回到梁庄,将所看所听的东西记录下来,就是尽自己所能在关怀农村。

  讲座最后,梁鸿说,乡村之于中国,不是一个被动的、受批判的、愚昧的、过时的、待消灭的历史命题。它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包含着具体的生存问题,也是一个深层的文化问题,包含着我们自己的生命模式、存在样态和情感密码,包含着我们未来何去何从的基本问题。

  讲座结束后,很多同学都感触良多。传播121的齐欣表示,她能从梁鸿教授的话语中,感受到梁鸿对农村的热爱。只有真正融入到农村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才会写出《中国在梁庄》这样真实的作品。传播141的赵琳琦听过论坛后,受益匪浅,她说:“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听完梁教授说的这些话,引起了我对中国乡村发展问题的思考。”

责任编辑: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