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奖学金获得者 | 高新宇: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本网讯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这句话,用以形容他——校长奖学金获得者、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高新宇最为贴切。这位敢想敢做、负责认真的重庆大男孩儿,用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正青春”之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
回首中学和本科四年
很小的时候,音乐和舞蹈便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八岁时接触到的小提琴,他一直喜欢到现在。他承认,中学时期的自己有些叛逆和冲动,但另一方面,家庭的成长环境也让他学会努力和自强。
回忆两三年前,那种早起晚睡,泡在自习室或者办公室的本科生活还历历在目。四年大学,高新宇曾任校团委就业创业部部长、2013级英才A班班长、创业联合协会会长、院分团委科技创新部部长等,同时也获得北京市大中专院校“先锋杯”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各种奖项。虽然偶尔会被繁重的工作压力打乱学习计划,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经历让他学会更好地从不同层面去统筹工作、找准定位,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
在英才班当班长的期间,他策划组织去张家口坝下地区调研,去当地农民家里走访。调研过程中,那些农民们艰苦的生活情景深深地触动到他,让他真正地坚定了通过努力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将自己的所学所长应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信念。
广西一年支教
因为家乡在西部贫困地区,他很了解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情况及教育情况。在大二时,高新宇萌生了去支教的想法。2016年本科毕业后,他参加了学校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去往广西支教一年。
回忆起上的第一节课,以高二数学老师的身份给学生讲正弦定理的内容,虽然讲课的时候全身都在发抖,但是讲台下学生们认真听讲的模样令他感动和欣慰,也冲淡了他的紧张感。支教期间,高新宇几乎每天晚上都去陪伴学生们上晚自习,孩子们遇到困难他也会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疏导。渐渐地,很多性格上比较孤僻和自卑的同学也变得自信和阳光起来。
高新宇支教的地方是在偏远的中越边境地区,生活上确实存在些许不便。夏天,空气潮湿,温度也很高,宿舍里没有空调,他和一同支教的伙伴们在晚上经常会被热醒。后来,他和室友找到了一个办法——让自己足够累,多花精力去辅导学生,这样晚上便可尽快入睡,用疲惫去战胜炎热。重庆的他口味偏重,刚开始不适应广西清淡的饮食。“也没想着来享受生活,既然选择支教,就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这是他给自己做的心理建设。由于并非专业的老师,教起高二的数学,高新宇确实会有压力。于是,他便一边自学一边教。对于一道数学题目,自己做一遍,备课时做一遍,批改作业时再做一遍,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来。
支教将要结束的时候,学生们纷纷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纪念品送给他。在这一年中,支教生活带给他独特的成长和改变。既然为人师表,就一定要严格自律,做事三思而后行,因为自己所作所为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同时他也确实体会到老师的不易,“当我再从老师的角色转变回学生时,我要做好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尊敬那些负责任的老师们”他郑重地说道。
硕士科研期间
再次归来,便是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留在母校,他选择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继续深造,师从王忠义教授。同时综合考虑,他放弃了继续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学习当中。
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优秀同学之间的差距,但是对于这些差距,他有自己的认识和感知——“我承认差距,但我一直坚信我能通过努力不断缩小差距,总有一天,我会消除差距。”所以,他选择上好每一门课程,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他开始规划自己的科学研究课题,经过反复思考,在导师的支持下,他选择挑战机器人领域的即时定位和地图构建(SLAM),同时也准备将其作为硕士和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进度和现状,他在十个月里阅读了至少300篇英文文献,并且向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其它高等院校有经验的人学习请教。
一年下来,他的收获便是专业课绩点3.92,总绩点3.67,均排名第一。并且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ESI工程学领域排名前10%的文章,以及一篇二作的EI文章。回首一年来的心路历程,有过迷茫和痛苦,他也曾想过放弃,但他坚信既然选择,就要承受,既然有更高远的志向,就应该去实现它。
未来展望
负责自律、能力强,是朋友给他最多的评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他的座右铭。他喜欢心理学和哲学,也像其他男孩子一样喜欢打游戏,但是只是把它当作娱乐放松的工具。
他的梦想,是去美国或澳大利亚的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因为他的研究方向是机器人,是国内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的一个领域。他希望能到这些一流大学的一流专业学习,师从一流的导师,倾尽自己的全部去努力奋斗,然后将所学知识带回中国,为祖国机器人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