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名校布局京南 专家“诊脉”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02.05.2021  03:30

  中新网北京新闻5月1日电 (曹阳)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素来有“北高南低”的说法。近年来,不少教育强区品牌校先后在北京市大兴区布局分校。名校跨区域办学如何落地?学生如何更好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助力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时有怎样的目标与规划?5位京城名校的校长为京城南部地区的教育发展“诊脉”。

重建管理架构,提升分校“造血”功能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在日前由北京青年报与北青传媒共同推出的《青教育·校长论坛》上表示,如何避免挂牌校的“换汤不换药”,是名校在跨区办分校、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亟需思考的问题。

  北京一零一中学于2020年与大兴区教委签约,接收位于榆垡镇的一所薄弱初中校,将其改为北京一零一中学大兴分校,将建成京南地区的优质义务教育学校;还将启动一所完全中学,实现人才培养联动。

  此外,大兴分校周边引入了两所海淀优质小学品牌,未来将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的十二年人才贯通培养模式。

  他指出,北京一零一中学在全北京共有12个校区,建立学校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心、国际教育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等六大中心,与各个分校之间形成垂直管理模式,实现所有校区资源共享,从而达到为新学校“造血”的功能,推动内涵发展,努力为百姓增添家门口的好学校。

办温暖的幸福教育,让学生有实际获得

  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王教凯谈到均衡教育时指出,它不是削峰填谷的教育,而应是借风借雨、借光发光、借势造势,让优质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受益。

  五年来,人大附中提出贯通培养制,办温暖的、负责任的、舒展生命的幸福教育。在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人大附中本部是真帮扶,不仅统一教研,共享学习资料、教学资源,甚至连统练题、考试题都一样。

  2017年夏天,人大附中经开学校的办学成绩得到了大兴区政府和大兴区老百姓的认可,还合并了一所乡镇中学。现在,学校周边老百姓对学校评价普遍较高,生源也是连年巨增。五年来,学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优质学校跨区域办学是成功的,未来将努力成为老百姓家门口最理想、最优质的学校。

创造“大爱”教育观,服务区域百姓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兴北校区校长王金表示,在首师大附中集团化办学理念下,大兴北校区成为最大受益者。五年时间,学生人数从189名发展到1600名,教职工人数从34名增加到129名,九年一贯升学率从30%上升到90%。

  首师大附中教育集团的总校长是沈杰校长经常说:“教育不狭隘,教育一定要有大爱。”首师大附中一直在致力创造大附中理念,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发展。

  作为首师大附中教育集团的一员,大兴北校区的定位就是服务大兴区百姓。六年来,学校已成为大兴区北部的教育新品牌。

  他强调,名校办分校和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享受到优质教育,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培养各校区骨干“种子力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兼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校长刘海霞谈到,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承担起社会责任,将前瞻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师资团队进行辐射和输出,在教育薄弱地区新建分校,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本部优质资源辐射北京四个区域,包括西城、丰台、大兴和顺义。

  作为名校,实验中学无论是新建校还是承办薄弱校,在办学策略和实施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管理和师资。实验中学正在摸索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基本完成中学的一个循环,同时摸索“种子工程”,培养、培训在新校区和承办学校的骨干种子力,“不断外派骨干力量,不断储备后备人才。这样一来,学校既盘活了干部资源,还快速更新了团队的‘血液胞’。

  据悉,目前,实验中学在大兴区有两个教育布局:一是正在筹建并承办北京市级所属校——北京第四实验学校;二是洽谈承办一所薄弱校,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增加当地百姓教育获得感。

践行育人培养目标

  北京大兴精华学校校长郑克强谈到,精华学校在中高考领域已深耕40余年,适时选择迈出坚实一步——在大兴区布局完全中学,设立北京大兴精华学校,为区域百姓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今年9月,学校将迎来首届新生,初一面向大兴区招生,高一面向全市招生。

  他谈到,要想办成一所好学校,校长必须考虑三个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

  作为一所新建校,北京大兴精华学校将育人培养目标定为“6+2”模式,即“六会+两个目标”:六会包括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体健、会审美、会创新;两个目标是学生在毕业时,应该是人人具有国际眼光,人人会有一门特长。

  针对课程育人,北京大兴精华学校的课程理念是尊重个性选择,鼓励多元发展,包含实现学科课程价值、达成初高中融通、提升学科素养、加大人文素养。

  郑克强表示,在新建的北京大兴精华学校中,将实践这样的教育理念,踏踏实实办学。(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