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好老师 | 王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王伟,工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谷物、果蔬、肉类、禽蛋等农产品品质安全非破坏检测技术和装备研制工作。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外专项目以及横向课题多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2020年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研究成果被科技部推荐参加“十二五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并被国际近红外光谱理事会官方通讯NIR news约稿刊登。截至目前,王伟主编专著2本、副主编和合著2本,第一申请人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10项,获软件著作权51项,起草行业标准4项。一作(通讯)期刊论文79篇,其中SCI期刊论文42篇。建立中国农业大学石棉教授工作站并担任站长,成功研制地方特色水果加工分离装备和生产线各1台套,为地方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作为平谷教授工作站骨干成员,主持建设完成平谷大桃糖度重量分级分选装备生产线,受到来自农业部、市科委农村中心、平谷农业局等业内专家、领导和使用单位的一致好评。
一推开工学院604室的大门,立刻受到了王伟的热情迎接,办公室的两位学长学姐也热情地为我们倒水搬座椅。待我们说明来意后,王老师表示已经做好准备随时配合采访。王伟的热情亲切也使我们心中的紧张情绪烟消云散。
这时我们才来得及仔细端详王老师:一头干练的短发显得十分精神,衣着朴素,但眼镜后的目光却透露出了一个学者独有的稳重与敏锐。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王伟始终带着和蔼的笑容,给人以春风般的和煦,这样平易近人的态度也让尊敬佩服之情于心底油然而生。
王伟用浅显易懂的例子给我们讲述了他研发各项科研装备及成果的历程,语言幽默风趣,倘若不是已经知道他主持了十三五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多项重点项目,仿佛就像在介绍自己心血来潮奇思妙想所得的小发明。除了科研工作做得好,他培养出的博士硕士也十分优秀,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他本人也荣誉在身,身兼多个社会兼职。即便如此,他依旧谦逊勤勉,在教学、科研一线身体力行地诠释一位优秀教师的风范。
高明远识 严谨治学
王伟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主讲测控仪器设计、传感器与检测电路、测控电路、专业英语、机器人创新实验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参讲机械电子工程讲座和车辆与机电工程进展等讲座课程。
对于本科生的教学,王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能尽可能的多做一些事情,而是要让学生们能够尽可能的轻松一些。他的课堂强调学生多听少记,他的课轻松幽默,经常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力求把一件东西的来龙去脉阐释清楚。同时,他课上讲的东西知识面很广,使大家能在未来学习和就业前能了解很多东西,以便以后再遇到时不会手忙脚乱,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大家听得都很有兴致,反响也十分不错。作业上分级设置,王伟除了留下一些基础题目作为必做要求,也会有一些拔高性质的题目,供能力较强的同学完成。考核上选择多样化与个性化,王伟会罗列多种考核方式供同学们挑选,方便大家以兴趣作为引导,以人为本的同时,实现客观考核要求。
王伟在教学方面目光长远。相较于专业课程,他对于理工科的基础要求更加严格。他表示,虽然有些公式现用现学也可以,但学习知识一定要扎实严谨,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深入到其现实的物理意义中去。王伟对于课堂知识的讲解倾向全盘兼顾广泛涉猎,而对于一些疑难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则让有兴趣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拓展。
兢兢业业 润物无声
除了教学之外,王伟也承担了很多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
王伟在四川雅安市石棉县建设教授工作站并担任站长,致力地方特色水果产后加工设备及生产线建设。石棉县是革命老区、汶川地震重灾县和移民重点县。位于高海拔山区的石棉县,野生八月瓜(也称“野香蕉”)达17万亩,集中成熟且保存期短,需及时大量就地规模加工,而作为核心和瓶颈技术的自动去皮与瓤、籽分离机械装备的研制,对于拉动后续整个果酱、果酒、果茶等八月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他带领团队开创性地研制了全国首台八月瓜皮、肉、籽全自动分离设备,目前单条生产线的加工能力6吨/h,根据规模需求,若5线并行其产出可达30吨/h。该工作站以服务于石棉新农村建设、提升当地经济效益和农户增收为目标,并结合教授工作站优势,积极为当地特色产品如黄果柑、枇杷的品质检测、分级分选,以及高海拔山区果树的自动化种、采、收机具等迫切问题进言献策并贡献力量。
另外,王伟作为平谷教授工作站骨干成员和科技特派员,依托中国农大平谷生态农业智能装备教授工作站,结合地方急需和团队特长,主持了平谷大桃糖度重量分级分选生产线建设。完成的第一代生产线长16米、宽6米,主要包括入料段、输送段、排列段、回收段、称重段、糖度检测段、分级分选段,后续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酸度、硬度等在线检测指标。王伟介绍,在试运行阶段,设备运行稳定,称重精度±2g;测糖精度±0.5;适用蟠桃、油桃、毛桃以及苹果,处理量4个/s×平均250 g/个×3600 s/h=3.6吨/h,实际投入运营后依据规模需求,若5线并行处理,其生产能力可达18吨/h。
科研方面,王伟记忆犹新的时间阶段,就是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结题到“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获批,这一经费断流的中间时期。穷则思变,遇事则刚,越是艰难时刻恰恰更能锻炼人。王伟凭借自己的努力,结合技术所长广泛探求国内和国际各种可能的科研合作,一步步地克服各项困难,并取得了满意的研究成果。王伟的科研项目立足实际应用、注重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做贡献。部分结果已于江苏、山东和北京的企业落地并实现经济效益,现正致力于将目前研制的两套装备生产线进行成果转化实施。
目前,王伟正致力于无损检测技术开发及装备的研制。他谦虚地表示,现在这项技术才只是突破了一个点,未来要与青年教师合作组建研发团队,并虚心向学院学校的前辈专家教授学习,努力实现创新并构建全新的知识理论体系,实现从点到面的突破,为学院学科建设和最大化服务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勤恳敬业 热爱生活
这八个字是王伟对自己的总结,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王伟的家离学校较远,上班高峰期路上通常都会堵车。为减少时间浪费,投入更多精力到科研教学中,他每天坚持5:50起床,数年来都是7:30前就准时到达办公室,往往一坐就是一天,晚上八点多回去则更是家常便饭。魏超杰是王伟的一位在读博士研究生,他表示,王老师始终严以律己,这种勤恳严谨的工作态度也一直激励和影响着他。
生活中的王伟也秉持着一贯严谨认真的作风,只是更多了些人情与柔软。作为一位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一有时间就会去接送孩子上学,尽自己所能去尽到一个父亲的义务。他喜欢关上门低头工作,较少参与其他社会活动,学院前辈老师会热心提醒他:“你低头做事这点大家是认可的,但也应该适当调整自己,时不时的仰望一下星空”。是的,正如王伟所说,除了个人的勤恳努力,每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院系领导们的关心支持和前辈教师的持续关爱,以及来自工学院大家庭同事们的理解、热心相助和关心支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向前辈教师那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服务学院和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持续不断的努力学习。
尽管作为一个年富力强的科研工作者,很难谈及去热爱生活,但是在王伟的概念里,热爱生活早已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始终保持积极和健康的心态和敢拼敢闯的勇气。他虽然已近中年,但始终充满着创新精神,充满着孩子般的好奇心理,看到新的东西就想去琢磨、去尝试和学习,从而去改变自己。这样永远年轻、永远鲜活的生活方式,使得王伟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帮助他在教学科研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持续稳步前进。
多年过去了,在不辍地工作和学习中,他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年轻积极的精神,打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星空。这片星空里颗颗朝气蓬勃、冉冉而升的新星,是他长久以来坚持的动力,也是今后继续前行的航标,他自己也在这片星河中书写着自己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