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艺术标杆、确立国际化标准、培养后备人才 上海 自觉的文化担当

18.12.2014  14:28

  12月17日晚,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在沪盛大举行。

  本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是在时隔12年后重启的。此前,荣获该奖的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文艺名家,王元化、巴金、朱屺瞻、朱践耳、吴贻弓、周小燕……一个个名字,犹如文化长河中的璀璨恒星。

  有人曾形容,上海的文化性格中,低调占了很大比例。那么,此次为何要大张旗鼓重启“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

  代表人物,树立文化的标杆

  在上海看来,闪耀在无数高楼大厦上空的,必须得是文化的荣光。

  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共评选出终身成就奖12人,杰出贡献奖12人。其中,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是方增先、吕其明、陈佩秋、尚长荣、贺友直、草婴、徐中玉、徐玉兰、钱谷融、秦怡、舒巧、焦晃。获得杰出贡献奖的是于本正、王安忆、陈少云、陆谷孙、李莉、周慧珺、施大畏、赵丽宏、奚美娟、黄蜀芹、蔡正仁、廖昌永。

  “拿美术来说,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人物画代表方增先,连环画代表贺友直,文人画代表陈佩秋,无一不占美术各流派之先。”获得杰出贡献奖的上海文联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自豪介绍画坛前辈。

  不搞门类和专业间的平衡,只评选最巅峰的艺术家。“我们这次评终身成就奖、杰出贡献奖,实际上为了一个宗旨,造就高峰。”文艺评论家、评委郦国义说,“评选过程很受‘折磨’。候选人艺术成就和艺德人品几乎不相上下,只得忍痛割爱,好中选好、优中选优。

  “这份名单,让我强烈感受到上海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实力。”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评委许江感慨。

  评奖,旨在确立上海文学艺术标杆。要向高峰冲刺,总要先盘点清楚家底。“不评还不觉得,一评真是又惊又喜,原来上海有这么多在全国乃至世界深具影响的文化人物。”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汪澜感慨。

  文艺评论家、评委毛时安说,现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颁奖是要让人们知道,中国的艺术也在高速成长。

  “上海在国际文化交流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上海要做中国的文化客厅,评选出的这些代表人物,就像是挂在客厅墙上的肖像画。不仅仅是给中国,也是给世界看的。”上海市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李伟长形容。

  文化活动,搭建国际标准体系

  上海这座每晚流光溢彩的城市,无数的精彩在此上演,同样,有无数的文化人守着长夜辛勤耕耘。地处中西交融之地,必须肩负起自己文化交流的职责,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文化好声音。

  耐得住寂寞,也担得起精彩。近年来,上海通过一系列文化节庆活动,搭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平台。

  “文化活动是上海发展文化的一个重要抓手。”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分析,“所有文艺节庆活动,都是围绕推进创作展开的。

  曾力推《梁祝》《红旗颂》等作品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电视节以评奖体现权威性和影响力,激发本土影视创作活力、推动国际合作。由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汇聚中国原创与国际经典。

  “这些标杆性的活动,都是支撑起标准体系中的一环。上海要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确立自己更高的国际化标准,这是迫不及待的。”李伟长说,上海文学艺术奖,同样也是这个标准体系中的一环。

  “作为文化大都市,有没有自己的文化眼光,我觉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上海文学艺术奖存在的理由。”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评委孙颙说。

  政策引领,立足长远培养人才

  在不少文化人看来,此次“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最值得称道的,是公布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入围名单。入选该计划的年轻人,被视为上海文艺的重要后备力量。

  “上海前瞻性、引领性的东西做得特别好,这就是上海的眼光。”李伟长感慨。

  近年来,上海出台了不少令人叫好的创新文化政策,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提高文学刊物稿费政策,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文学刊物长期沿用20余年前设计的稿费标准。文学界多年呼吁改变稿费低这一不合理的状况。2010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决定用文化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帮助上海市作家协会主管的《收获》《上海文学》等文学刊物大幅度提高稿费。“我们的《收获》《上海文学》,现在完全有底气去要最好的稿子,在全国文学刊物中的翘楚地位更加稳固。”李伟长介绍。

  作为国内首家地区性文化类基金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做的就是无偿“给钱”。不分公私、无论亲疏,敢将政府“钱袋子”的分配公开透明面向全社会。

  获益于多年来的政策积累,2014年,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包括电影《西藏天空》、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沪剧《挑山女人》、图书《繁花》等在内的8部上海作品一起上榜。

  “上海如果拿不出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成果,拿不出叫座又叫好的作品,就没有底气说上海是文化重镇。”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徐麟说,上海要在多出精品力作上更有所为,要在多出名家大师上更有所为,“这是上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