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 柯炳生:对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应施以重罚

10.03.2017  23:38

柯炳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市场政策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市场与价格政策,粮食问题和农民收入问题等课题的研究。

记者: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很受百姓关注,国家近年来也出台了很多监管措施,但不少消费者还是感觉心里没底儿,您认为问题出在哪?

柯炳生: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而言都极其重要。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个案不多,但是影响很大。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想吃得好、吃得健康,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是底线。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很多。造成不安全的原因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生产和流通环节一些人为因素引起的,包括农药、激素、添加剂等;二是天然的因素,包括动植物疫病,动植物本身的问题等;三是环境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包括水、土壤等;四是个人因素,比如有的人对不同的产品有过敏现象,等等。

农产品安全问题有个特点,就是社会影响、心理影响很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经过广泛传播,有一种夸大效应,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记者:您认为哪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能够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又该如何加强监管,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

柯炳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多方面的重视和努力。首先是生产者,生产者要有良心、有道德,特别是要有畏惧心,这是很重要的。应以现代化管理和质量把关为基础,保证产品合格。第二,技术手段很重要。以前的检测比较难,时间长、成本高,而现在有了专门的检测试剂,时间短、成本也低。第三个方面是政府的作用,包括政府引导、监管惩治,对涉及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要在经济上施以重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从源头治理就要建立健全可追溯的体系,来保证食品安全。小规模的生产是没办法追溯的,所以要把农民组织起来,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形成从零售商、超市、批发商到生产厂家、农业基地、合作社等可追溯体系。

正确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一方面要揭露那些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事件,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不制造恐慌。现在,社交媒体影响极为广泛,里面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太多了,其中不乏一再重复的谣言。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三农”工作的主题和主线。如何在这项改革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柯炳生:面向“十三五”,关键是要认识到“三农”的重中之重地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同时不断强化政策创新、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资源短缺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是产能不足,而不是产能过剩。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劳动力成本刚性增长。在劳动力价格大幅提高时,如果创新跟不上,就可能会加剧这一矛盾。

在政策创新和组织创新方面,应创新农业补贴政策,创新现代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企业以及各种合作经营方式,提高生产经营规模,加快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

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加大对现有生物育种专项的投入强度,增设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专项。设立创新基金,长期稳定支持重点农业大学和农科院所。整合农业院校和农科院所现有的实验场站,建立统一协调、开放共享的国家农业实验场站系统。(本报记者 陈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