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院士百岁华诞座谈会召开
十秩春秋、百年韶华。6月23日,国际著名材料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史家和教育家柯俊院士百岁华诞座谈会在北京科技大学隆重举行。柯俊院士亲临现场。
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任刘晓峰,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宇庆,原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难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国家语委原党组书记、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会长朱新均,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崇愚,中国工程院院士姚骏恩,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静、叶恒强、黄维、南策文、葛昌纯,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建新等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我校党委书记武贵龙主持。
刘晓峰在致辞中谈到,柯俊先生拥有渊博的学识和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树立了榜样。先生治学严谨务实,不断创新教法,将科技前沿引入课堂。先生为人谦逊豁达、质朴儒雅,平易近人。大学是孕育和培养人才摇篮。作为从毕业后走出去的校友,他对母校感情很深,始终心系母校发展。他希望,继承和弘扬柯俊先生等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早日把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成为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等分别题词祝贺,路甬祥题词为“创新求实大师风范,爱国奉献学界楷模”,徐匡迪题词为“春风化雨,桃李芬芳”。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发来贺信,由中科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王敬泽宣读,贺信中高度评价柯俊先生的学术成就,赞扬先生的高贵品德,感谢先生对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钢铁人生,孳孳百年。柯俊先生于1917年6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浙江省黄岩县(今台州市);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48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今称“院士”)。
柯俊先生先后担任英国伯明翰大学终身讲师、北京钢铁学院教授、物理化学系主任和副院长、北京科技大学校长顾问等职。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参与创办了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培养了大批理工结合的优秀专业人才;70年代以后又创办了科学技术史专业。这几个学科后来都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柯俊先生几十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在钢中首次发现了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首次观察到钢中马氏体形成时基体的形变和对原子簇马氏体长大的阻碍作用;80年代系统研究铁镍钒碳钢中原子簇因导致蝶状马氏体形成,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并指导开展微量硼在钢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他领导并亲自参与中国冶金史的研究,阐明中国生铁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取得突破性进展。90年代推动全国工程教育改革并在北京科技大学建立“大材料”试点班,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天义、原国际科技史联合会主席刘钝、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叶恒强院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分别深情地从各自领域回顾了柯先生潜心科学研究、投身社会服务的往事,以及对自己孜孜不倦的教诲,表达了对柯先生的祝福。
我校校长张欣欣介绍了柯俊先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学生代表李延祥教授,教师代表陈梦谪教授分别回顾了受到先生教诲的点滴,表示要更加努力地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学生代表向柯先生敬献了生日礼物和鲜花。
会上,还举行了由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编撰的《柯俊画传》首发式。画册通过400余幅珍贵照片,配以记述柯俊院士事迹的文字,真实反映柯俊院士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力,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会议最后举行了“柯俊科技教育基金”成立揭牌仪式。“柯俊科技教育基金”旨在奖励国内外在材料、科学技术史领域突出贡献的优秀学者,为推动我国材料和科技史学科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来自教育部、工信部、中科院、中国社科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中国钱币博物馆、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钢研集团、矿冶研究总院、首钢集团、山东钢铁集团、太钢集团、冶金工业出版社等企事业单位;中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兄弟高校的领导;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学校材料、冶金、科技史领域的知名专家;柯先生的亲朋好友以及北京科技大学校领导、老领导、师生及校友代表等200余人,共贺柯俊先生百年华诞。
(摄影:高 龑)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