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无边处 江川渐如画

15.04.2016  07:54
林木无边处 江川渐如画 ——重庆持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4月13日,朝天门码头。一江碧水在两岸青山的护送下,日夜向东奔流而去。
  “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今年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对重庆提出了殷切期望。
  为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守住耕地、林地、森林三条红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使“碧水青山”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锁钥
  “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
  从区位和自然条件看,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重要性十分突出。2014年11月,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表示:“如果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不能保护好、治理好,我们就无法向全市人民交代,无法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
  “三峡水库是国家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维系着全国35%淡水资源的涵养和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的饮水安全。同时,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补充水源地,三峡库区为全国超过一半人口和近四分之一幅员范围提供用水,影响到大半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重庆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卫对记者说。
  扼守长江上游的重庆,可谓长江的生态锁钥。陈卫打了个比方:“在长江经济带,如果说上海是经济发展的‘龙头’,重庆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龙头’。”
  “保护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就是保护重庆发展的根本,就是守护中华民族未来。”孙政才道出沉甸甸的责任。
   绿荫巴渝
  直辖体制、省域面积,城乡区域差异大——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处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阶段,保护和发展的任务都十分艰巨。
  为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多次部署,提出了“五个决不能”的底线: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决不能以牺牲未来发展为代价谋取当期增长和眼前利益;决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代价获取表面的繁荣;决不能对环保突出问题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对苗头性问题疏忽大意、无动于衷。
  为了促进全市联动发展,2013年9月,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决定,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前三个构成‘大都市区’,后两个构成‘大生态区’,根据五大功能区域的不同定位,实施差异化的财政政策,如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不取多予’,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市级分成收入全部留给区县,以增强三峡库区、秦巴山区生态涵养发展的财力支撑。”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介绍。
  以前,考核所有区县最重要的指标都是GDP,“现在,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我们加大了特色效益农业、旅游发展、扶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指标考核的力度,不再考核GDP和工业增加值。”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唐小平说。
  同时,为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生态资源的积极作用,2015年6月重庆成立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政府的环保投融资平台,统筹建设运营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到2017年将实现建制乡镇和撤并场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在调动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的积极性上,重庆探索把承包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业主拥有林地经营权,由林业部门为承包业主的新造林颁发《林木证明》,业主可凭《林木证明》,与金融机构协商抵押贷款,然后投入再生产,盘活了沉睡的林地资源。
   锦绣新篇
  无边秀绿,不尽长江。
  “重庆已基本实现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形成了滨江景观林带、中山产业林带、高山防护林带的‘三带’景观。”重庆市林业局局长吴亚告诉记者,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两年多来,三峡库区的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的38%上升到了现在的49%。
  绿水青山养育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带来了文明发展的新希望。“发展的路有很多种。”武隆县委书记何平说,“生态旅游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2%,已成为武隆的第一产业。”作为全国十大森林旅游示范县之一,武隆县自己的路子,就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奉节县甲高镇安家村,漫山的油橄榄郁郁葱葱,在仲春的江风中摇曳。过去无人问津的油橄榄,由于冷榨、提炼等加工技术的完善,现在成了当地农户眼中的“宝贝”,部分进入盛产期的橄榄树,每亩能为农户带来近万元的收入。“油橄榄是一种耐旱作物,很适合荒山荒坡造林。”奉节县林业局局长白正彬告诉记者,“它既能绿化荒山,又有经济效益,是名副其实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子孙树’。”
  在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掩映在果树丛中,白墙青瓦分外耀眼。这个移民村以前种植玉米、红苕、榨菜等传统农作物,三峡蓄水就地后靠之后,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跳出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特点,发展龙眼、枇杷、柚子等特色果品。“现在,我们这里是‘五子致富’:土里栽树子、四季卖果子、家里开馆子、就地进厂子、外出挣票子。”村党委书记刘家奇掩不住的自豪。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巴渝大地生根发芽,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
  徜徉在璧山国家高新区,映入眼帘的不是冰冷的工厂围墙,而是葱茏的景观树木。几年前,璧山撤掉了招商局,决定用环境来招商。在城市建设中,璧山坚持“尊重天”,城市水系统架桥不填沟;“尊重地”,在规划中保留山体还原自然;“尊重人”,让老百姓步行出门15分钟能到达一个公园。同时,坚决对污染企业说“不”。
  优良的环境,吸引众多重量级企业入驻。2013年9月,世界上最大的包装企业德国BHS公司到璧山投资,被这里的生态环境所吸引,把首个包装行业绿色低碳全产业链生态园——“中国西包”中心落到了璧山。在发展过程中,璧山区虽然放弃了100亿元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产值,却换来了今天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低污染、低能耗绿色产业链。
  “生态环境同样是城市的生产力。”璧山区委书记吴道藩说。(记者 谢文 张国圣 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