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学院”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们依旧怀揣着大学梦。
他们的梦终于圆了。
2013年至2015年,在广西林业部门的资助下,先后有144名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贫困学生得到帮助,成为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
甘旭来自隆林县大龙屯甘家队。在这个地处偏远的喀斯特地貌的小山村,甘旭的父母在家种了几亩玉米,闲时到县城打工,收入不稳定,生活贫困。甘旭是家中的老大,她还有两个妹妹在中学念书。
先喜后忧。
2014年,甘旭高考成绩达到“二本”分数段,兴奋之余,父母开始为甘旭上大学的费用愁眉不展。这时,甘旭得知自治区林业厅在隆林县开展扶贫工作,可以资助贫困生上生态学院,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2014年9月,甘旭被生态学院林业工程系录取,学制3年。甘旭在校前两年的学费和住宿费由派阳山林场负责,每年金额6000元,生活费由生态学院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或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解决,第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解决。
2014年,45名隆林县的贫困生得到广西区直13家国有林场的资助后,走进了他们心仪已久的生态学院。2013年和2015年,生态学院以同样的方式分别招收了53名和46名隆林县的贫困学生,2013年至2014年,学生们在校所需费用由13家区直林场资助,2015年所需费用由全区林业系统扶贫捐款资助解决。
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隆林籍的贫困学生,一些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放弃了原先报考的大学,有的甚至从其他学院转学。2014年,隆林县德峨乡的杨清华本来报考了广西的一所综合大学,但他最终选择了生态学院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专业。他说,学院不仅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贫困生在这里学习还能得到资助,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
目前,生态学院设有林业工程系等7个系50多个专业,学生7000多人,几乎每个专业都有隆林籍的学子。
何云赟来自隆林县扁牙村四上队,她的母亲在家经营一亩水稻,11岁的妹妹在村里读小学,父亲在外打工赚取全家的生活费用。何云赟从小就学习用功,考入生态学院后学习更加努力。2014年,何云赟两个学期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名。2015年夏季,她获得2014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2016年,她将申请整个学院仅有4个指标的国家奖学金。
生态学院林业工程系党委书记韦英权说,在林业工程系学习的隆林籍学生大约有50名。他们虽家境贫寒,但学习都很用功,大多成绩优秀。在2014级学生中,甘旭、何云赟和王朝剑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在林业工程系教学大楼,笔者见到来自隆林县南研村的王朝剑。王朝剑的父母都是农民,主要在大山的石缝里种点农作物,生活贫困。2014年高考后,他选择生态学院林业工程系林政资源管理专业。王朝剑说,是三门江林场资助他上大学的,他一定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林业系统的帮助和支持。
“三好学生”的评选极为严格,名额也有限,需层层选拔和公示。2014年,隆林县新兴社区的王燕妮、王家湾屯的郑胡才、平瓦屯的吴晓丽和乐干屯的梁敏,获评“三好学生”。生态学院学工处副处长周全连说,隆林籍的学生都非常争气。
重视专业知识学习,更重视实践锻炼。
2015年12月23日,天刚蒙蒙亮,一辆大巴停在生态学院的大门口,一群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年轻人依次上车。这些年轻人是生态学院建筑系建筑工程施工专业2013级学生,目前在柳州市建筑公司实习。
如今,2013年入校的隆林籍学生已离开校园,正处于实习阶段,而林业工程系的学生基本都在资助上学的国有林场实习。
周全连说,生态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究其原因,主要是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大一、大二两年,学生们都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程,大三基本是全年实习。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又强的人才。学生们毕业后再找就业单位就容易了。特别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上手,在基层工作表现都非常出色。
教育扶贫是最好的扶贫方式。生态学院院长罗掌华说,学生在生态学院有了一技之长,这要感谢自治区林业厅实施的“林场+学院”措施,不仅圆了这些贫困生的大学梦,还为他们的就业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