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林业:让山区群众在生态建设中脱贫增收
08.12.2017 07:48
本文来源: 林业网
万余贫困群众当上生态护林员
50岁的张康武,是宁陕县筒车湾镇油房坪村的贫困户,全家4口人,自己和媳妇都曾患过脑梗,小女儿目前还在上大学,家里因病、因学、因缺劳动力而致贫,他平时靠给人打短工维持生计,人均年收入仅900元。去年,他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当上了生态护林员,我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今年仅靠护林员一项就让我家增收了7000元。”日前,见到张康武时他感激地说,除了护林员的工资外,他还依靠林下经济扶持政策,种植了2.25亩的天麻,当年各项收入达到2.8万余元,除去孩子学费、家庭生活支出,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600元。
绥德县今年选聘了274名生态护林员,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既增加了生态护林员家庭收入,也筑起了保护森林安全第一道防线,走出一条“农民得实惠、生态得保护”的“双赢”之路。
陕西林业认真落实国家生态护林员政策,组织实施贫困人口就地转化生态护林员,整合生态效益补偿县级统筹和地方生态林管护费,倾斜安排贫困人口从事森林管护,推进生态护林员就业增收脱贫。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计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1.8万人,年人均管护补助资金5423元,带动5.5万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2017年新争取2500名指标全部下达至深度贫困地区,年底前完成选聘工作,可选聘4000多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带动1万多人稳定脱贫。
绿色产业助力生态脱贫
产业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关键所在。陕西林业立足资源禀赋,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等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和木本油料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以及优势产业园区,扶持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目前,我省林业产业已在全国形成明显的新技术、新品种、新的经营模式等示范效益及地域品牌优势。
苗木花卉成群众增收亮点。我省将苗木花卉纳入全省新产业、新业态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布局,编制了《陕西省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确立了苗木花卉产业发展重点和“一线、两带、三区、多群”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省苗木花卉总面积154万亩,年产值达123亿元。今年4月,我省启动了中国森博园秦都园区建设,计划到2020年,全省苗木花卉生产面积达500万亩,年综合产值1000亿元。
林麝人工繁育数量全国第一。人工养殖林麝效益性好、带动性强、就业量大,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省目前人工繁育林麝种群达到1.5万只,年产麝香约100公斤,占全国70%。为使林麝朝阳产业健康发展,我省每年计划1000万元引导产业发展,筹划成立“林麝产业发展基金”,力争到2025年养殖数量达10万只,麝香产量达500公斤,实现产值100亿元。林麝人工繁殖,为保护珍贵资源、带动地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开辟出一条新路。
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发展迅速。牡丹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稳定收获期长达20年—30年,亩产值4000元以上,加工为牡丹籽油亩产值可达4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我省目前建成牡丹园(区)200多个,涉及70多个县(市、区),种植面积已达60万亩。近年来,陕西林业扶持引导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全省油茶、沙棘、文冠果、长柄扁桃、核桃等木本油料发展到1900余万亩,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脱贫的新产业。
林下经济成效显著。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在我省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带动了脱贫增收。据统计,全省林下经济涉及林地面积达到1605万亩,产值175.2亿元,其中森林旅游年总产值超过80亿元。陕西城固建成了全国最大元胡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占全国65%;汉中亨泰生物公司建成全国最大曼地亚红豆杉基地,首家实现红豆杉工厂化繁育。
陕西林业产业增速明显,产值从2010年的21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078亿元。油用牡丹、核桃面积居全国第二,花椒产量居全国第一,陕北红枣享誉全国,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农民增收致富、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据国家专项调查显示:陕西林业产业占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占贫困人口的53%。
林业重点工程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双倾斜”
11月3日,陕西林业举行贫困地区林业重点项目推介会,推介会宣讲了中央和省上相关林业政策,对林业重点项目进行了推介,并现场签署合作协议22项,共涉及金额485亿元。此举,无疑加快推进了我省贫困地区林业重点项目建设,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陕西林业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上,计划任务向贫困县(区)和贫困户“双倾斜”,以此增加贫困人口劳务收入,实现增收脱贫。
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中,我省向贫困地区倾斜退耕还林政策资金,全省累计下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56万亩,倾斜安排贫困地区退耕还林任务167.3万亩,占总退耕还林任务的66.92%,下达补助资金10.42亿元,退耕还林受益贫困人口10.73万户、33.54万人。同时,充分尊重退耕户意愿,科学指导退耕户栽植山地苹果、核桃、花椒、茶叶、板栗、油用牡丹等特色经济林,使广大贫困户在造林绿化、培育的林特产业享受国家补偿政策兑现。
林业重点工程助力生态脱贫。陕西林业加快推进贫困地区造林绿化、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力度,在安排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和投资时向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各县在选择造林地块和编制作业设计时,着重向深度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在整地、造林时,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让更多贫困人口获得劳务性收入。今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绿化任务188.9万亩,24820户、63930名贫困户人口参与造林绿化施工,获得劳务收入9701.20万元,人均1517.47元。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惠及群众59万户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陕西林业进一步完善全省和市县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畅通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理顺资金兑付渠道,并积极督导市、县开展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兑付工作,确保资金及时兑付至农户。
位于秦巴山区的旬阳县,把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作为生态脱贫工作的有力抓手,广泛宣传,精心组织,使广大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为使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相关政策家喻户晓,县上采取张贴标语、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进行宣传,为补偿资金顺利兑现奠定基础。县上及时制订县级和村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兑现工作方案,明确兑现范围、补偿标准、兑现方式、资金管理办法和兑现程序,通过“一折通”发放兑现资金。在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用中,按照相关要求对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进行专户存储,专账运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截至目前,兑付2017年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598万元,惠及全县林农49234户,涉及贫困户16339户56161人,兑付贫困群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22.9543万元,实现户均增收320.06元,在全省2017年度公益林资金兑付工作检查中名列前茅。
陕西林业积极争取兑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016年,国家级公益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8.54亿元,地方公益林省级财政补助6000万元,已按要求全部拨付到县。目前,2016年下达的9.14亿元资金已全部补偿到位,惠及群众59万户、146万人,其中惠及贫困户26.67万户、53.34万人。2017年公益林生态效益到户兑付基本完成。
215名干部联户结对倾情帮扶
“现如今,我们不仅用上了自来水,硬化了村道,每家每户还发展起了致富产业。”日前,提起延长县交口镇西苏家河村变化,村民们对省林业厅驻村干部的真情帮扶赞不绝口。
陕西林业强化延长县驻村联户结对帮扶,共选调215名干部,与268户贫困户结对帮扶。贫困群众感动地说:“他们把自己的娃娃和老人放下,帮我们脱贫,我们的娃娃都做不到。”
为确保包扶成效,省林业厅开展了“我为贫困户办一件事情”活动,全力帮助解决贫困户困难和问题,选派干部已全部完成任务。在西苏家河村的贫困户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是因病致贫。对此,省林业厅组织省森工医院、西京医院专家教授进村入户,对455名贫困人口和群众进行义务体检。今年的国家扶贫日,驻村扶贫干部拉着帮扶村生产的绿色无公害香菇、苹果、土鸡蛋等土特产,在林业厅家属院进行销售,帮贫困户带回了近万元的收入。
今年45岁的贫困户张三娃,在包扶工作队的鼓励下,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参加了包扶工作队组织的到省长青林业局食用菌厂现场观摩学习,并率先领取了免费提供的1400个菌棒和50只鸡苗,发展起了散养鸡和香菇产业。在专家的指导下,短短5个月,收入就突破了1万元。在张三娃的带动下,村上纷纷发展起了散养鸡和香菇产业。
自包扶西苏家河村以来,省林业厅共筹措扶贫资金530万元,实施果园防雹网建设、集水窖修建、食用菌种植、庭院式养鸡、村庄绿化等项目,有效改善了基础设施,建立了扶贫产业。
在推进生态脱贫工作中,陕西林业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典型脱贫模式,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推进全省生态脱贫。下一步,省林业厅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脱贫决策安排,结合全省生态脱贫实际,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凝心聚力,全力做好我省生态脱贫各项工作,坚决打赢生态脱贫攻坚战。
本文来源: 林业网
08.12.2017 07:48
故
事
让青海拥有坚硬的绿色骨骼
原野上落叶飘零,丛林中繁花落尽。林业网
加快转型发展 保护绿水青山
自上世纪90年代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问题林业网
江西省五大林业扶贫模式成“香饽饽”
总有一款模式合贫困户心愿
江西省五大林业扶贫模式林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