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技战略布局 守护渠首绿水青山

01.04.2016  17:56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林业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深度推进
  
  2500亩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150亩新优品种选育、繁育基地,林业卫星遥感数据图集,生态定位站改造技术方案,技术人员培训……中国林科院与河南南阳的科技合作成果令人欣喜。
  
  中国林科院在南阳淅川实施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林业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现已实施过半,并进行了项目中期总结。“项目的实施使淅川县林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在2015年南阳市造林观摩等比赛中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希望中国林科院把合作范围从淅川县拓展到全市,推进‘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建设。”南阳市林业局局长赵鹏对合作项目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项目实施一年多,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国家林木种质资源、生态站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培训等全方位推进,为院地合作树立了典范。
  
  遥感淅川
  
  精准展现资源全貌
  
  怎样精准展现淅川资源全貌,为渠首林业生态建设打牢基础?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组组长、研究员纪平说,国家林业科学技术平台组的任务就是通过遥感监测,制作淅川县资源现状图。
  
  一年来,研究人员开展了基础地理信息、遥感数据、 林业资源调查数据采集、分类与整合,编制县级系列比例尺森林分布图、编制大纲和培训班林业用地遥感分类数据处理操作手册等工作;完成了“南水北调渠首水源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集”,包括覆盖淅川县、渠首区域的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南阳市城区卫星遥感数据等;同时还完成了“南水北调水源区专题服务数据集”,包括南阳市市区卫星影像图、淅川县卫星影像图、淅川县林地分类图、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渠首卫星影像图等。
  
  目前,淅川的森林、湿地、水系林网和道路林网林带全貌已比较全面精准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引种繁育
  
  让绿化植物丰富多彩
  
  造林树种单一,是淅川荒山绿化面临的大问题。如何让树种多彩、让生物多样性更丰富?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组提出,为淅川引进树种3个-5个,建设繁育基地50亩-100亩。如今,项目刚刚过半就已超额完成任务,引进7个种200多份种质,建设繁育基地150亩。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组组长、研究员郑勇奇说,项目引进的7个物种是:鹅掌楸、北美鹅掌楸、紫斑牡丹、三叶木通、九月黄、猫屎瓜和黄花槐。目前,这些植物在当地长势良好。同时,他们还为繁育基地提供了江西、湖南、贵州等9个省的木通共9个种源200多个家系的种质材料,提供鹅掌楸属19个种源47个家系的种质材料,鹅掌楸苗木4000余株,引进三叶木通苗木17000株。
  
  生态治理
  
  “医治”石漠顽疾
  
  有人将石漠化形象地称为地球表面的“癌症”。在淅川,石漠化土地有115万亩,占全境面积的27.38%。要为渠首守护一池清水,就必须攻克石漠化这一大难题。
  
  据石漠化综合治理组组长、教授周金星介绍,石漠化综合治理组采取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方式治理石漠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编制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水库集水区小流域径流泥沙监测设计方案”,开展了大石桥石漠化综合治理监测点、马镫沙罐山石漠化治理造林示范点、九重石漠化治理示范点共2500亩石漠化土地治理工作,完成了大石桥石漠化监测点的测流堰、标准径流小区、全坡面径流小区的修建工作。
  
  林业生态综合治理石漠化的成效非常显著,石漠化治理率超过90%,植被覆盖率超过80%,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建生态站
  
  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林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几何?要定量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建设生态定位站,记录所有与生态系统功能有关的数据,再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生态站建设组的任务是提供河南丹江森林生态站的具体改造、完善技术方案及技术咨询;定量评估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目前,建设组已制订了《森林生态监测站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5年)》,完成了森林生态和环境梯度通量塔相关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生态站建设组组长、研究员王兵说:“从我们目前的评估结果看,淅川的森林每公顷能够涵养水源3100立方米、减少32.31吨的土壤侵蚀量、固定4.88吨二氧化碳、吸收0.16吨污染气体。这组数据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淅川的森林为保障库区水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快项目建设
  
  护卫渠首绿水青山
  
  有了中国林科院一流的专家队伍作为科技支撑,项目建设组承担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的重任。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建设组全力配合各组开展项目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有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项目建设组组长、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武建宏说:“一年多来,我们在中国林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种质繁育基地的催芽、播种育苗工作,开展了渠首植物资源本地调查,发现了闽楠、香果树、野菱和野大豆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完成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的全部造林任务以及测流堰和径流小区的基建工作;完成了森林生态和环境梯度通量塔的建设工作和相关仪器设备的采购、安装等工作。
  
  培训人才
  
  留下扎根当地的科技力量
  
  院地林业合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渠首清水长流;而且要让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永久地保存下去。因此,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当地培训一支留得住的人才队伍。
  
  项目实施一年多,培训组先后组织开展了8次技术培训,培训相关林业技术人员300多人次。
  
  “通过院地双方的默契配合,各工作组的共同努力,我们的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基本完成项目各项任务,并正在继续拓展各领域的更深层次合作。” 项目负责人、项目培训协调组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艺华说,“项目培训协调组的任务不仅是培训人才,而且还要组织项目实施,管理项目进度,项目培训让学员们掌握了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方法、个测与描述方法,野生植物识别以及相关高产栽培技术、遥感监测、生态定位站监测、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知识、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项目培训,为当地留下了一支扎根当地、懂技术、会操作的林业技术人员队伍。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丁洪美 刘斯文 孙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