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扶贫]吕梁增绿与增收两不误

17.04.2018  07:42
咬定三个一百 创新三项机制
吕梁增绿与增收两不误

吕梁市广大干部群众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刘建荣摄



吕梁市进行春季造林绿化大动员。 刘建荣摄



吕梁市广大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冯帅摄



共青团离石区委联合信义镇“碧野青”农场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高淑芳摄
  春回大地,万物苏醒,植树造林正当时。连日来,吕梁市广大干部拿起铁锹,栽下绿树,掀起全市造林绿化高潮。今年吕梁市明确提出,全市要完成“三个100”目标:荒山造林100万亩、退耕还林10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100万亩。
  吕梁山是我省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这里,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互为因果,造林绿化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攻坚深度贫困的重大举措。去年,全国林业扶贫现场会在吕梁召开,该市争取到国家储备林项目500余万亩、投资近100亿元;新增退耕还林任务139万亩,投资30余亿元;荒山造林占全省任务的一半、经济林提质增效占全省任务的1/4,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和山西省对吕梁造林绿化工作的大力支持。
  吕梁市提出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提高贫困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提高贫困群众参与比例和受益比例,让贫困群众在参与造林绿化中实现稳定增收;要创新造林管护机制,坚持造林与管护并举,把造林、管护与利益联系起来,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管护,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要创新造林质量服务体系,通过培训、技能指导、水和道路配套等措施,不断提高造林质量。
  围绕建设生态大市目标,吕梁市总结推广运用“购买式造林、合作社造林、订单式造林及公司+合作社+农户、专业队+合作社+农户、苗木大户+合作社+农户”等以合作社为基础的造林、管护、经营一体化模式,以规模化和合作化方式大力实施可见山体绿化提档升级、退耕还林、退化林分改造、荒山造林绿化、经济林提质增效等工程。扎实抓好重点工程,今年要完成荒山造林100万亩,退耕还林10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100万亩,带动50万人增收,6万人脱贫;提高贫困群众参与度,力争扶贫造林合作社承揽造林任务率、贫困户参与度、贫困人口护林员比例分别达到60%,新增护林员全部用贫困户,贫困户造林务工收入兑现率达到100%;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出台《关于发展和规范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若干意见》,探索村社一体模式,拓展经营范围,规范运行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年内建设100个示范社;狠抓责任落实,按照年度计划,统筹做好项目落地、进度安排、人力调配、推进实施、资金使用和苗木准备等工作,确保任务完成;加强督导服务,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对合作社开展专门培训,对合作社承揽的造林绿化工程全过程跟踪指导、督促检查。
   岚县合作社造林让生态增收双赢
  山西省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土地贫瘠,缺林少绿,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经济落后区。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7万人,林业用地128.01万亩,其中31万亩宜林荒山亟待治理,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岚县立足全县宜林荒山多、贫困劳力多、积存苗木多的实际,探索出了购买式管护、造林管护等生态扶贫新机制,并取得初步成效。
  运作机制:购买式造林就是把造林任务和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鼓励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成造林专业合作社直接参与造林工程,验收合格后政府以购买社会化服务办法回购林地,贫困户从中获得收益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购买式管护就是新造林地抚育管护仍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林木进行长期管护,就地转化成造林产业工人和生态保护人员,获得管护报酬,实现就业增收、稳定脱贫。工作实践中,还探索形成了“树随地走”的新机制,即: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在贫困户的荒山荒地上,根据林业部门编制的规划设计先行垫资造林,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政府对完成造林所投入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以及合理利润进行购买,新造林地林木所有权仍为贫困人员所有。这种“树随地走”的新机制,不仅可使贫困人员通过造林,获得育苗、劳务、林地管护、合作社分红等收益,而且由于林木所有权不变,还可获得国家生态补偿、退耕还林、林权流转等其他不同类型的资产性收益。总之,购买式造林每一个环节都与贫困户联系,所有利益都与贫困户挂钩,真正使造林工程精准扶贫到贫困户身上,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
  严把设计关,确保规划科学。在实施购买式造林之初,根据县情实际,编制生态造林五年规划和生态造林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出台购买式造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购买式造林管理办法等,为购买式造林的规范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借助山西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队伍和技术优势,委托黑茶局调查勘测设计队负责全县购买式造林总体规划设计,县林业局和各乡镇抽调专业人员组成调查组,逐乡镇、逐村、逐地块,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规划设计不同的树种和栽植模式,进行作业设计、跟踪技术指导,确保购买式造林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严把准入关,确保贫困群众受益。严格执行岚县生态扶贫实施意见、岚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扶贫造林合作社必须有80%以上的社员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有20%的宜林地贫困农户参与造林绿化工程,造林工程所获60%的利润必须作为合作社红利分配到贫困户手中,这样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参与造林绿化的热情,以往只有少数专业造林人员参与的造林队伍变为广大人民群众集体造林的团队。截至目前,全县成立了由80%的贫困户参与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02个(其中取得造林绿化资质的96个),覆盖全县12个乡镇、121个村、1751户贫困户、5155名贫困人口。
  严把审查关,确保公开公平。为杜绝“人情”工程、“关系”工程,制定出台购买式造林议标办法,明确提出购买式造林工程采取议标的办法,优先本村、优先本乡、优先业绩评价好、优先吸纳贫困户多且造林质量高、社会信誉度好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担。公开议标由乡镇党委召集党委成员、项目村支两委人员参与评价议定,并形成会议纪要上报县购买式造林领导组备案,确保精准安排造林任务。一般20户左右的合作社安排1000亩造林任务。严把验收关,确保造林质量安全。制定出台购买式造林技术规定及检查验收办法。县乡两级领导组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及时了解、掌握实施动态和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以确保造林进度和质量。造林合作社完成造林后书面提出验收申请,乡镇组织分管领导、林业站长、包片包村人员及村支两委主要成员组成验收组,进行初验,并提交初验报告,提请县购买式领导组进行验收。县级验收实行第三方验收制度,完成验收工作后出具验收报告,并对工程作出评价,不合格的不予回购。与此同时,加强林木管护和安全管理,政府购买生态管护专业合作社的森林管护服务。在安全管理方面,一是对造林人员进行限定,严禁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上山造林;二是县财政为全县护林员缴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通过实施购买式造林,不仅圆满完成了年度造林绿化任务,而且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实现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和共建共赢。
   临县实施生态治理破解深度贫困问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县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脱贫、生态治理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林业产业脱贫等攻坚措施,使得生态治理的过程成为了农民增收脱贫的过程,绿水青山正在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新路子。目前,全县已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291家,合作社遍布23个乡镇,社员总数13000人,其中贫困人口11400人,占88%。
  主要做法:一是能人带动。出台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领办造林专业合作社,以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带动贫困农户参与造林绿化。积极支持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入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参与林业项目建设,获取相应的劳动收益和盈余分配。二是议标承揽。县政府出台了《临县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造林项目议标办法(试行)》,脱贫攻坚期间本县所有的造林绿化项目全部通过议标方式由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揽实施。三是保证收入。县政府出台了《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实施中,合作社贫困人员参加造林工程不低于入社贫困成员总数的60%,劳务费不低于工程总金额的45%。对合作社参加造林施工的贫困劳力实行“日记录、旬汇总”报告制度,推行“施工管理台账”。对贫困劳力的劳务收入采取“一卡通”支付,依据施工台账,保证贫困户劳力劳务收入精准兑现。四是严把质量。按照“面积做实、密度做够、质量做优”的总体要求,工程建设全部实行了监理制,并实行县、乡(镇)、社三级联动管理,县林业局领导包片包重点工程,林业局技术人员包全部乡镇,各乡镇明确一名分管领导负责造林绿化,每个合作社都安排一名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技术指导。五是加大投入。为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除上级的项目补助资金外,全县2017年用于造林绿化的融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已达2000万元,不足部分正在通过临县生态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积极融资。同时积极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西分行合作,为造林合作社及时解决融资难题。
  通过造林合作社造林护林,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参与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圆满完成造林绿化任务,同时增加了贫困群众的家庭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其成效主要体现在:
  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一是增加了栽树劳务收入,通过工程建设,参与造林的贫困人员劳务平均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二是获得国家生态补偿金,临县已下达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44万亩,政策补偿资金全部到位后6.6亿元,贫困户户均补偿8967元,人均补偿1122元。三是通过贫困户成为护林员获得工资性收入。四是贫困户参与造林合作社年底利润分红。五是获得退耕还林、林权流转等其他收入。
  拓宽了本地苗木的销路。通过本县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彻底解决了本地育苗滞销难题,也为育苗户增加了经济收入。造林机制的创新不仅盘活了苗木市场,也赢得了民心。
  实现了生态质量效益双赢。合作社造林将收益与贫困人员直接挂钩,大大提高了贫困人员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实现了“要我造林”向“我要造林”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林木保存率,破解了成活难、保存难的问题,而且为农民发展林下养殖业、种植业和森林旅游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石楼县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蜕变之路
  近年来,石楼县坚持积极融入全市生态扶贫工程大盘子,努力把“绿水青山”转化为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开创了生态保护修复和精准脱贫齐抓双赢新局面。主要做法是:
  建立“扶持账户”,实施政策驱动。制定出台了《石楼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购买式造林实施方案》,建立合作社“扶持账户”,大力发展造林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目前全县共成立了57家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1086户、3900人,占比达到81%,聘任贫困劳动力担任护林员占比达到88.6%。实施了6.4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了5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发展特色林业产业面积5000亩,形成了“政府支持、林业主抓、合作社主导、贫困户参与”的造林模式。
  建立“社员账户”,实现利益联结。为充分有效调动造林合作社社员特别是贫困人员参与造林的主动性,确保所有贫困人员参与其中,合作社普遍建立“社员账户”,形成了“共同参与、共同筹资、共同劳动、共同分红”的合作模式。运作机制是:在合作社内建立“社员账户”,由合作社承揽实施项目,将项目资金、财政补助、贫困户资产、参与造林天数以及合作社其他工作参与程度平均量化到社员账户,综合评价贫困户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则不得,年终将收益直接支付给贫困户。这一举措,既打破了“政府忙得团团转,贫困户守旁边看”的旧格局,又打破了贫困户坐等政府靠政策“送”收入的陈旧“梦想”,开启了政府与贫困户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参与造林脱贫的新格局。
  建立“头羊账户”,激发内生动力。按照“支部牵头、强基固本、多元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由支部书记组织或牵头建立的造林合作社,建立“头羊账户”,参与实施造林工程、产业发展、沟域治理、经济林提质增效等扶贫项目,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又增强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如曹家峪村党支部书记组织成立的单季槐种植合作社和油牡丹种植合作社,吸纳了所有贫困户和部分非贫困户参与,实现了统一整地标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种植管理,确保了苗木保存率和成活率全部达到95%以上。西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建立河西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承揽了西山村委300亩荒废枣园提质改造项目,仅通过28天就圆满完成了工程任务,村集体获得承包费用1万元,合作社社员获得收入分红2万元。
  建立“牧工账户”,保护生态环境。为缓解林牧矛盾,政府积极引导合作社吸收牧工,采取了“合作社+护林员+牧工”的合作模式,建立了“牧工账户”和监督监护长效管理机制,让原来从事散养的牧工变成护林员,有效地遏制了滥牧滥养行为,形成了“压缩滥牧、主动弃牧、支持禁牧、林牧双赢”的生态治理模式。如和合乡“河西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在承接任家庄村委小河沟村950亩荒山造林任务过程中,劝说3个牧工自觉自愿将200余只羊顺利卖出,不仅保证了工程管护工作,更为全乡退耕还林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记者 王少科)
甘肃:西北内陆省份 国土绿化冲关
  绿色发展是国家方略,绿色生态是全民福祉。林业网
河南省去冬今春造林368万亩
  从省林业厅获悉,截至4月23日,河南省去冬今春完成造林368万亩,是年度计划251.林业网
中国绿化基金会“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保护工程”造林项目启动
中国绿化基金会“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保护工程”造林项林业网
河北省开展林业生态惠民等专项行动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 切实服务发展服务民生 河北省开林业网
退耕还林成为甘肃省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生态工程
  记者从4月13日召开的全省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暨退耕还林现场会上获悉,退耕还林现已成为我省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覆盖最广、跨时最长、影响最深、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工程、德政工程和富民工程。自1999年工程试点启动以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达301亿元,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3301.林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