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林下经济调优结构成增收“绿色银行”

11.11.2016  10:35
  位于垦区红兴隆管理局北兴农场第五作业站老砖厂的林下大鹅养殖基地,自2012年开始种植榛树,2014年在榛树林下试养大鹅800余只,当年秋天就见到了效益。2015年养殖大鹅规模达到了4000余只。今年,养殖规模又有所增加,收效显著。这只是垦区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垦区林下经济稳步发展,逐渐成为垦区创新经济增长点的一张绿色名片。以红兴隆管理局为例,截至2016年,全局经济林总面积达5.7万亩,食用菌规模达825万袋,山野菜、中草药等特色种植面积达1.4万亩,野猪、林蛙、林下鸡鸭鹅、蜜蜂等生态养殖规模达45万头(只、箱),专业苗圃面积1.05万亩。近日,记者走进建三江管理局青龙山农场,该农场第一年在大棚内刚刚试验种植的木耳已经摘了几茬,为明年扩大种植规模探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垦区大力发展林果产业、食用菌产业、中草药产业、苗木产业、野生动物(禽)驯养和林下养殖产业以及生态旅游产业,成为现代化大农业的又一亮点,各管理局、农牧场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调整优化垦区产业结构、促进农场增效、职工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开创垦区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生态垦区、绿色垦区作出新的贡献。
  据了解,2016年全垦区计划种植经济林52423亩,截至9月中旬,已经完成50520亩,占总计划的96.4%,其中嫁接红松林9000多亩,平欧大榛子林近5900多亩。2016年垦区计划种植中草药26368亩,截至9月中旬,已经完成26550亩,完成全年任务的101%。在食用菌栽培基地建设上,垦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延长产业链,2016年计划生产食用菌7300多万袋,包括黑木耳、香菇、金针菇、平菇、滑子菇、双孢菇等品种,截至9月中旬,已经完成6239万袋,占总计划的85.3%。2016年垦区计划野生动物(禽)驯养和林下养殖总数为242.3万只(头、箱),截至9月中旬,已经完成212万只(头、箱),占总计划的87.5%,主要以林蛙、野猪、养蜂、貂等为主。
  垦区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场增效、职工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认真抓好食用菌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和林下生态特色养殖业,加强中草药基地建设,努力将林业产业打造成富民兴场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和民生产业。发展林下经济成为农场寻求发展的重头戏,各农场依托资源禀赋、开拓思路,为职工增收增效寻求新路,在守住青山绿水的同时,将其变成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北兴农场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林地46万亩。该农场依托林下资源,实施管理经营,走出了以“平欧大榛子种植为主、林下养殖为辅、种养协调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此外,北兴农场为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采取职工联保和在岗职工诚信贷款的方式,为积极从事林下经济的职工提供两年期的5000元贴息贷款,农场出资解决森林管护小区的通电、通水、通路等问题,林下经济成为农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北兴农场制定了“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发展路子,全场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6个,2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8个,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个,先后成立了平欧大榛子、林下药材等5个合作社。据悉,入社职工比未入社职工收入高出20%左右。
  查哈阳农场在林业产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主打樟子松嫁接红松这张牌,这是解决红松生长慢、对环境要求高问题的有效措施。嫁接成活后的苗木,能够将樟子松与红松的优势合二为一,原本需要20年结果的红松,嫁接后的第三年或第四年就可结出松塔,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近年来,庆阳农场挖掘优势,扬长避短,把经济重心向风险小、回报率高的劳动密集型树莓产业倾斜,积极引进和繁育优良品种。同时,农场成立了北大荒小浆果发展有限公司及库容2000吨的树莓冷冻厂,构建了一条“标准化(繁育)种植+科学化速冻加工+公司化销售”的全产业链。目前,农场共种植树莓1.2万余亩,年产各品种树莓苗130万株,每亩纯收入可达3500元。锦河农场在全面发展林下养殖业方面出新招,在新、奇、特方面做文章,重点建设银黑狐、鹿、野猪高标准绿色养殖示范小区,叫响特种经济养殖品牌。共青农场抓住人们对无公害生猪“需大于供”的契机,主动转变养殖观念,由传统的圈养向散养转变。
  垦区将生态经济林发展作为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下经济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垦区优化经济结构“新引擎”,“绿色银行”为增收增效引路。(记者 董新英 李健 吴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