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龙:脚踏实地的中国经济学人

02.06.2015  18:48

杨瑞龙,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非均衡经济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英国杜伦大学客座教授。被选拔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教育部“青年教师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教学模式的形成,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有用成分,直面中国现实解答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形成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解决中国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经济学人才。”杨瑞龙认为,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如此才能提升我国经济学人才的竞争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是一不留神迈进经济学这座殿堂大门的。”杨瑞龙说,20岁之前他最大的梦想是做一名作家。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他的第一志愿填报了中文系,却由于政治成绩比较高最终被政治经济学专业录取。但大二时对《资本论》的接触使他的兴趣发生了转变,他对经济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并开始阅读更多的经济学经典著作。

另一本把杨瑞龙带入经济学殿堂的是由具有深厚经济学素养的高鸿业翻译的名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他发现了经济学奇妙的创造性,发现了在文学之外的另一个更加神奇的世界。由于当时经济拮据,他手抄了大量的经济学著作研读。在学好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同时,他还选修了黑格尔的《小逻辑》、《欧洲哲学史》、《世界史》和《中国通史》等课程。“像望远镜一样你可以看得很远很深。无怪乎人们称经济学是人文社会科学这顶皇冠上的明珠”,杨瑞龙说。

1982年杨瑞龙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委党校工作,两年之后他报考了南京大学经济系的硕士研究生。上学期间,每周同学们都会聚在一起进行激烈的讨论,这打开了杨瑞龙“知识与现实相联系”的思想之门。攻读硕士研究生一年之后,他先后在《上海经济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研究》等国内重要的专业刊物发表20余篇论文,还和自己的导师李乾亨教授合著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这本书是国内最早研究原苏联和东欧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专著之一。

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杨瑞龙被保送到我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胡乃武教授对他要求很严,让他参与自己主持的国家重要课题,使他很快进入了学术前沿领域,并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他的双层股份制模式的设计、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等都是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完成的。为了完成博士研究生论文,他写了两本专著,均被公开出版。

立足前沿,务实研究

杨瑞龙认为,上世纪90年代初是自己学术研究的一个分水岭。前期的研究偏重于使用规范的研究方法,此后开始逐渐自觉地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靠拢。

1990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留学进修期间,在迪斯坦尔教授的指导下,杨瑞龙的学术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重观点的浮躁文风,到重考据的务实文风的转变过程。”他开始重新重视文献,静下心来读书。

杨瑞龙的博士学位论文选择了“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这一前沿话题,被认为是国内研究非瓦尔拉斯均衡的经典学术著作,1994年出版之后,先后印刷了3次,这在纯学术类著作中非常少见。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杨瑞龙开始将学术注意力更多地转向新制度经济学与企业理论领域,如: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改革、我国的制度变迁、地方政府行为等。他认为,解决改革开放后遇到许多难题,仅靠照搬马克思的个别结论或者西方经济学是不能解决的,在拥有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后,一定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同时推动经济学的发展。

杨瑞龙被认为是我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1988年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中,杨瑞龙设计了双层股份制模式,在国内率先系统地设计了在政府层面的行政权、调控权和所有权分开的前提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资产经营公司、股份公司多级国有资产委托代理构架。这一改革思路在后来国家体改委设计的改革方案以及深圳、上海等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并获得“全国企业改革方案设计奖”。

1995年初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中,杨瑞龙率先系统地提出了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战略,主张国有经济应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被新闻界称为“杨分类”。

此后,他又在《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等文章中,提出了我国制度变迁方式的三阶段假说,认为我国成功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过渡的现实路径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并随着排他性产权的逐步确立,最终过渡到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完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006年杨瑞龙组建了宏观经济研究团队,并定期发布研究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团队的研究影响力甚至走出了国门。

培养一流的经济学人才

学科建设需要一种企业家的精神,即要有经营意识,既要谋全局,也要谋重点。”多年来,他正是以这样一种“精心经营”的理念,发扬传统,追踪现代,不断创新,致力于创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教学模式,从而以一流的科研、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管理培养一流的经济学人才。

我太喜欢大学老师这个职业了,作为人大老师,能接触到最优秀的年轻人,在这些年轻人面前,你永远感到知识不够用,你会因此永远处于学习当中。”从教多年来,杨瑞龙深感作为教师责任重大,他从来没有减少教学工作量,觉得不和学生接触就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每次给他们讲课,我从来没有说不需要备课就站在他们面前。

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学习环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杨瑞龙认为,理论经济学科建设要一直致力于为中国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一流创新性基础人才,为国家经济改革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创新与交流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科建设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的历史可以溯源至1946年华北联合大学设立的财经系,1947年改称经济学系。1950年学校正式命名组建后,成立经济系,1957年成立世界经济教研室,是新中国经济学科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该学科在国内率先获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学位一级授予权,第一批建立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国家重点的二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为国家重点的一级学科,首批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其所属的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率先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