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阁]杨东:透过政府工作报告看数字金融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16年的发展足迹和取得的成绩,展望了今年政府工作的要点和重心,阐释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念。其中,继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数字经济后,数字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大影响。而谈到数字经济,就不得不对数字金融予以高度关注。
培育新兴技术产业,大力推进金融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金融建设
所谓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虽然中国数字经济起步较晚,但是却凭借着强大的科技力量、良好的产业支持政策、推动创新的市场环境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规模上的飞跃。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4万亿元人民币,GDP占比30.1%,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原动力,也成为中国顶住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金融逐步成为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激发市场活力的中坚力量。众筹金融、普惠金融、共享金融等作为数字金融时代的新业态和源动力,打破了民众与传统金融之间的壁垒,让金融真正惠及民生,惠及中国无数小微企业。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人工智能与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势必推动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的到来。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创新,创新发展是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对于企业数字金融创新、民间新兴金融科技创新等非传统形式的创新,应当保持包容审慎的原则,不能过分限制,更不能过分打压抑制创新。放眼当下,世界正处于金融科技(FinTech)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在新兴科技的力量驱动下,传统的金融格局逐渐被改变,以往的垄断格局逐渐被打破,新型金融产业的发展倒逼传统金融行业提高金融服务质量,进行经营模式改革。我们要持续推动技术发展,支持数字化金融建设,释放数字经济的发展潜力,提高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使其成为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力量。
发展普惠金融不能仅靠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事业部”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势头迅猛、蕴含巨大潜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银监会在去年年初就曾表示“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今年的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继续明确要“继续引导和支持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此番,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实行差别化考核评价办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以看出政府欲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扫清融资障碍的决心。但是,普惠金融是一个生态体系,由金融机构建立一个部门专职推行普惠金融,其效果尚待论证。以平安银行为例,平安银行是最早设立这样的普惠金融部的商业银行,目前尚未有充足证据能够证明其为普惠金融所做的贡献。而要求各家银行均设立该部门,其中的成本支出却是巨大的。所以“普惠金融事业部”的设立尚需更为专业的评估论证来加以支持,以免浪费财力,却收效甚微。政府对于普惠金融的推进,不若创造一个有利于金融科技创新、普惠金融企业发展的环境。
普惠金融事业不可仅凭商业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
普惠金融事业的覆盖范围广、体量巨大,不是仅凭大中型商业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就可以担负起金融体制改革、数字经济发展与普惠金融建设如此重任的。不可否认,商业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普惠金融事业涉及广大百姓,商业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架构金融生态体系的难度可想而知,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服务实践中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
普惠金融需要数字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发展,银行、传统金融机构与民间企业的参与缺一不可。传统金融机构也是发展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的主导力量,但并不是唯一的,李克强总理也认为需要“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公司企业在下一阶段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政府在对于银行传统金融机构和民间公司企业的态度上万万不可厚此薄彼,否则会极大地打击创业创新的积极性。普通百姓群众的日常生活与金融科技息息相关,从网络消费到移动社交,近几年,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数字金融对我们生活节奏、方式与习惯所带来的巨大改变。正是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的发展,才能带动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
(作者杨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金融法研究所、竞争法研究所副所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与信息法律研究所执行所长)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