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绿色家底”
30.04.2015 11:51
本文来源: 林业网
停伐,不仅是林业的大事,更是天保工程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为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彻底封山停伐势在必行。
同样,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自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建设启动以来,天保工程区也逐渐实现了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转型,林业职工由“砍树人”向“护林人”、“育林人”等就业岗位转型。一面是林木产业带来的效益,一面是环境资源面临枯竭的窘境;一面是生态环境急需保护,一面是众多森工企业要“脱胎换骨”……停伐天然林,抉择艰难,但坚决完成。停伐后,我省林区的工人和林农放下油锯、斧子,扛起锄头、铁锹,新建公益林547.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1万亩,封山育林489万亩,飞播造林27.3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9%提高到2010年的8.6%,新增3.7个百分点。
作为天然林稀有省份的青海,仅有的天然林资源零星分布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源头地区的高山峡谷之中,是三大江河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其极端重要性不言而喻。
1998年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并开展试点工作。
同年11月9日,我省发布了《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玛可河林业局率先响应停伐号召,成为我省天保工程惟一的试点单位。
由此,为期十年的天保一期工程建设使我省天然林资源进入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林区民生持续改善,林区社会保持稳定;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林区管护条件明显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缓解;黑河流域和东部黄土丘陵区的生态状况得到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成效斐然,来之不易。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生态建设思路和林业战线干部职工长达十几年的不懈呵护,让全省各族人民切身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对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充满了信心。
如今,分布在我省的老林区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体验森林生态游;在玛可河林区安排藏茶种植;西宁市周边林区绿色废弃物的开发与利用;门源仙米林区蓝马鸡等珍贵禽类养殖、大通林区特色种植等项目……在国有林场发展改革中,我省以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项目为推手,辐射带动全省国有林场开展林下经济项目,促进林区农牧户增收致富和管护天然林的积极性,助推天保工程区转型发展,为国有林场发展改革打好了基础。
随之,天保二期工程建设相继开始:继续停止天然林采伐;继续实施森林管护补助政策;完善社会保险补助政策;完善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政策;继续实行公益林建设投资补助政策;增加森林培育经营补助政策;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管护支出……我们深感:天然林保护,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项人类永久的事业。
从过去“求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 “把天然林保护工程扩大到全国、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战略决断,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盼。
我省也提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从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好大自然赐予的绿色财富,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又是一个春天,青海高原,冰雪消融,更显莽莽苍苍。
我省天保工程建设将把握重要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推进依法治林、产业促林、改革活林和科技兴林,努力把全省的天然林全都保护起来,让青海更蓝、高原更绿、三江源更加美丽。
本文来源: 林业网
30.04.2015 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