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本市10条公交快速直达专线投入运营
原标题:昨日,本市10条公交快速直达专线投入运营 “快直”首秀跑赢滴滴大巴
8月3日早高峰,京通快速路一如既往的拥挤,从通州疃里三区发往大北窑方向的公交快速直达专线5线与一辆滴滴大巴擦肩。前者可以享用公交专用道,车上约有二三十名乘客;后者在社会车道上慢慢往前蹭,载客人数只有三四位。
8月3日,随着本市10条公交“快直”首发,“类班车”服务的混战里,“民间巴士”不再鹤立鸡群。不过,业内人士坦言,类似的新出行模式尚须有关部门立规矩,目前均处于“无认定、无监管”的散漫状态。
“快直”首日上座约7成
7时许,通州疃里三区公交站,一辆擦得锃亮的普通空调单机公交车停靠着,前挡风玻璃上立着站位说明牌。新站牌就悬挂在824路站牌下方。
从地图上看,这里距宋庄画家村只有两三公里,在六环路附近,周边小区较多,公交线路却寥寥无几。乘客王先生站在车门口张望了一下才上车,他说:“从网上看到了‘快直’的消息,打算尝尝鲜儿。”
7时15分,这趟车准点发出,先是绕着附近的小区停靠了六七次,然后直接驶入通燕高速,随后汇入京通快速公交专用道内,全程高速。
一小时后,这趟“快直”公交车将二三十名乘客送抵终点站——大北窑东。王先生说:“以后可以常坐。以前坐公交出门需要倒车,全程大约1小时40分钟,现在一趟直达,还不用换车。虽然票价贵了点儿,刷卡需要10元,不过不堵车,挺划算。”
与往日开新线相比,8月3日开通的10条“快直”线路早高峰共运送乘客620人,平均上座率约达七成。公交集团表示将根据客流情况,随时采取加车等措施,保障这种新公交的乘坐舒适度。
滴滴大巴短期不计成本
此前已经有不少“民间大巴”采取了类似的运营模式。以滴滴大巴为例,7月开通至今已经有约30条线路,覆盖区域包括中关村、亦庄、通州、天通苑等地区。每条线路票价在7至13元不等,与“快直”线路类似。而且,有些线路推出了试乘价,最便宜的只需要1分钱。
滴滴大巴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线路的设定主要是依据滴滴打车的后台数据,找到早晚高峰需求量最大的区域,锁定的目标客户群主要集中在上班族。
然而这种大巴的上座率却并不理想,市民刘小姐体验时就赶上过只有一两名乘客的情况。不过,也有些线路可以实现超9成的满载率。
与“快直”相比,这种大巴除了不能走公交专用道,还没有明确的候车地点,车上也没有线路示意图,完全需要依靠预约乘客通过微信分享地点来确定。这也是目前所有“民间大巴”的共同点——手段现代化、满足市民需求,却缺少明确的身份,难以享受公共出行的便捷。
不同的“民间大巴”间竞争激烈,其中不乏靠拦车等恶性手段争抢客源的,而更多时候低票价成为这些大巴的吸睛法宝。滴滴大巴相关负责人直言,短期之内不担心成本,远期会考虑通过车身广告、车内增值服务等逐步实现盈利。“现在之所以上座率不高,是因为知名度不够,所以我们要吸引更多人关注。”据了解,这家企业对大巴业务的投入,设定为5亿元。
至于是否需要与公交“快直”抢客流,这位负责人表示,不会特别留意公交的覆盖范围,主要还是从市场需求出发。“为了体现大巴的舒适度,我们会坚持预约制,不会仿效‘快直’模式。”
“快直”沾了专用道的光
“快直”虽然刚开通,但并非公交集团首次尝试的新模式,此前开通的商务班车线路已初具规模。一位乘客原本是商务班车的用户,他说:“上班时间不太固定,但是商务班车的点儿是固定的,而且需要先付钱,赶不上就只能自己吃亏。‘快直’不用预约,定点发车,赶上就坐,会更适合我,尤其是晚上下班的时候。”
谈及与“民间大巴”的竞争。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能走专用道是最大优势。“毕竟‘快直’属于公共交通范畴,享受一定补贴。”他说,“此次开通的一些线路原本尝试招募商务班车客流,但是由于票价原因一直没有开通。‘快直’比商务班车便宜,而且不用提前预约,虽然不能保证专人专座,但依然具有一定吸引力。”
班车身份暂无定论
相对而言,乘客并不关心班车的运营方是谁,他们更关心的是家门口能否便捷搭上车,快速抵达目的地,一旦发生问题向谁投诉等。
然而,这些问题至今“无解”。交通部门表示,公交运营线路必须备案,无论乘客多少必须定时定点发车,而且公交车不受限行管制等。
班车业务按理也须到交管部门备案。但目前的“民间大巴”大多打的是“擦边球”,没有明令禁止也没有允许。一般情况下,软件公司与租赁公司合作,软件提供乘客的信息和需求。根据《北京市道路运输条例》规定,班线客运只能在许可的线路、场站内,按照核准的经营范围、班次和时间运营,不得站外上客或沿途揽客。但2009年制定条例时,显然没有预测到“民间大巴”的出现。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民间大巴”开通线路没有任何备案。
这种相对随意的模式,势必导致无人监管。市民王女士曾经遇到过预约民间班车,车次被取消但无法退款的情况。业内人士直言:“企业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没有第三方监管。线路想开就开,想停就停,这些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目前只能由消费者自己埋单。”
虽然问题多多,不过这些新兴的出行模式依然如雨后春笋。交通部门一位负责人说:“市场需求不能单纯依靠管理,而是需要满足。如果公交车不能满足,一定会出现多种形式的运营模式。”目前,交通部门已开始着手研究相关政策,疏导和规范这些“民间大巴”。(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