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135个姓氏

03.04.2015  10:53

  一个5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竟然有135个姓氏!这听着叫人惊奇的小村,就在密云县古北口镇,名为河西村。

  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该村135个姓氏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直辖市,涉及7个民族。全村姓氏之多,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

  小小山村缘何聚集“百家姓”?昨天,记者走进河西村,探究其中的奥秘。

  “百家姓村”发现纯属偶然

  从密云县城出发,沿京密路驱车行驶50多公里,就是河西村的所在。小村坐落在大山怀抱中,村舍之间,鸡犬相闻。

  在村委会的会议室,老书记张玉山接待了我们。趁他沏茶的工夫,记者溜了一眼墙上张贴的村民代表联系表,发现37名代表竟然只有3个是重姓的。

  “我们村百家姓,还是一个施工队发现的。”66岁的张玉山开门见山,向记者介绍“百家姓村”的由来。

  那是2006年,村小学翻修操场,施工队队长到村委会,偶然发现墙上挂着的户代表名单上,各户户主的姓氏几乎都不一样,“人家都是张各庄、李各庄,一村就几个大姓,你们村可热闹嘿!

  施工队队长的一句玩笑话点醒了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玉山,“这不是灯下黑么,咱怎么没注意到呢!

  全村到底有多少姓氏?2007年,借着农民合作医疗入户登记,村两委对各户进行了摸底。调查的结果是,全村当时有600户、1900余口人,124个姓氏。张、王、李、赵姓氏人数最多;那、桐、菅、敖等少数民族姓氏也能找到。自此,河西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百家姓村”。

  历史上重军驻守商贾云集

  这么多姓氏是怎么凑到一起的?老张联系了镇里的旅游部门,决定好好挖掘一下村史。在查询了现存的文史资料,走访了村里若干老人之后,“百家姓”背后的谜团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这村最早叫柳林营,因为靠着大河套,柳树多。明朝修了长城以后,这里变成边关要塞,常年有驻军。”张玉山介绍,有驻军,就有随军家属;驻军和随军家属的增多,就促进了生活用品、军需粮饷、军械、办公、民居扩建的需求,因此又招来全国各地各项经营的商人。

  渐渐地,古北口就成了方圆百里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再加上是南北交通要塞、商品流通经营集散镇,又陆续招来了全国各地的财主、能人志士,也带来了他们的家人、佣人,引来了各行各业的手艺人。蒙古、朝鲜、回族等少数民族也聚集在此,进行商品交易,并与当地人通婚,留下后裔。

  据史料记载,1750年至1850年的100年间,是历史上河西一带最繁盛的时期,有1000多户,8000多口人。

  “现在,本村大部分人都是军人、商人的后代。”老张说,因为祖先来自五湖四海,姓氏也就五花八门。配合村里的民俗旅游,镇旅游办为全村各个姓氏都做了一个简介牌,追踪姓氏来源,挂在代表户的门前。

  村民李维祥院前就挂了这样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民族:汉;祖籍:山东省。祖上于一七五零年迁居河西村,以务农为生,迁居于此已有十四代之久”等字样。红底黑字,外面镶着镜框。

  这样的姓氏简介牌已然成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游客到我们村来玩,很多都喜欢看各户门口挂的‘姓氏牌’。碰到和自己同一个姓、同一处祖籍的,还会上门认亲哪!”老张笑着说。

  新媳妇新姑爷带来新血液

  姓氏并非一成不变。去年,河西村对全村人员结构再一次进行了统计。和2007年相比,全村总户数减少了60余户;人口总数减少了100多人。姓氏从124个增加到135个,民族和2007年一样,仍是汉、回、满、蒙古、朝鲜、苗、裕固7个民族。

  “人口少了,一方面是有老人去世,另一方面,很多考上大学的孩子户口就从本村迁出去了。”张玉山说。

  人比从前少了,姓氏反倒增加了,这在老张看来,也没什么意外。“有出去的,还有进来的呢。”原来,本村很多年轻人出外打工,带回来的新媳妇,招上门的新姑爷,给村里补充了新鲜血液。

  拿着一份最新的姓氏名单,张玉山勾勾画画,“姓辞的,姓鲁的,姓隋的,姓堂的,姓师的……都是这几年增加的新姓。”这些新姓氏同样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交融在河西村的大家庭中。

  有新姓氏加入,也有老姓氏退出。例如,河西村原本仅有一位老妪姓桐,去年,这位老人去世,桐姓也在河西村消失。

  “漏八分”诙谐记录百家姓氏

  全村这么多姓氏,怎么记得住呢?张玉山嘿嘿笑了,“咱用‘漏八分’编了一套,保你朗朗上口,好看,好记。

  啥叫“漏八分”?老张先给记者演示了两句——“‘慌里慌’,‘占山为’怎么还没过来呢?”“他去医院看‘锯齿獠’了。

  这短短两句话,听得记者满头雾水。张玉山解释,“慌里慌”是“慌里慌张”的简称,指的是姓张的村民。“占山为”是“占山为王”的简称,指的是姓王的村民。“锯齿獠”是“锯齿獠牙”的简称,意思是那人看牙去了。

  “说四个字,把最后一个字藏起来,这就叫‘漏八分’”。古北口镇旅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漏八分”为河西村独有,最早在明清时代是作为商贩交易的暗号使用,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语言艺术,用于村民之间相互逗乐。直到现在,河西村还有很多老人喜欢用“漏八分”逗闷子。

  在用“漏八分”编写的百家姓上,每个姓氏都被组成四字成语或者短语(有的音同字不同),例如字正腔(袁)、子孙万(代)、无坚不(崔)、吉星高(赵)、百万雄(师)、一撇一(那)等。

  独特的百家姓氏,加上“漏八分”演绎的姓氏文化,为河西村民俗旅游打造了一块金字招牌。村支书介绍,现在全村500多户人家,有四分之一在搞民俗旅游,户均年收入2万多元,小村旅游方兴未艾。

  记者 王海燕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