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承担的“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正式成为国家科学数据中心
近日,科技部、财政部发布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调整名单的通知(国科发基〔2019〕194号)”,由北京科技大学承担的“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正式成为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
为落实《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和《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管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简称国家平台),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科技部、财政部对原有国家平台开展了优化调整工作,共形成“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等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等30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
我国的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试验及数据积累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来,包括师昌绪院士、侯祥麟院士等一批知名学者对腐蚀网站工作给与了长期的大力支持。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作为牵头建设单位,在腐蚀网站建设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光雍教授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领导了腐蚀网站二十多年的发展并形成体系。近二十年来,腐蚀网站在李晓刚教授的领导下,建设了我国新时期规范化的材料环境腐蚀野外试验站网与评价技术体系,建成了大型数据库和国家级共享服务平台,为新装备新材料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决了若干国家重大工程的材料腐蚀难题。基于腐蚀网站多年的腐蚀试验及数据积累研究基础,由李晓刚教授主持建设的“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于2011年被科技部和财政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建设方针,开放共享平台的资源,持续为社会各界提供科技支撑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经过本次优化调整,新时期的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在科技部支持下,由北京科技大学牵头,联合民用部门和国防部门共同建设运行。重点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以及“一带一路”、“2025先进制造”、“海洋战略”、“载人航天”、“互联网+”等国家重大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构建了由30余个国家野外试验站和分布式腐蚀大数据观测试验站点构成的长期的国家级材料环境腐蚀和防护数据生产积累平台体系;建立了由47项行业团体标准和28项规范构成的环境腐蚀试验与评价技术新体系,发明了系列化的基于室内外相关性的室内腐蚀加速试验谱技术与新装备;持续开展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筑材料、涂镀层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等5大类,600余种材料,最长达35年的野外试验数据和连续观测数据。建成了我国数据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材料腐蚀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中国腐蚀与防护网”( www.ecorr.org ),该平台一直是腐蚀与防护领域最重要的专业数据公益性共享门户网站,年访问量超过50万,每年为上千家单位提供试验和数据服务。共享对象涵盖了钢铁、机械、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石油、石化、水利、电力、电子、金融、铁路和交通等众多涉及材料的行业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和国防部门等;出版了国内外首部“材料腐蚀信息学”专著,并以“share corrosion data ”为主题在《nature》期刊发表了评述性研究论文,系统提出了“腐蚀大数据”概念及其理论框架与技术模式。
经过多年的运行服务,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建立了完善的运行服务机制,稳定了一支由23名长期从事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400余名材料环境腐蚀数据积累技术人员组成的专职化平台运行服务团队。近年来,平台承担了几乎所有涉及到材料及装备自然环境腐蚀研究相关课题的野外试验及数据获取任务,持续为“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以及“973”、自然科学基金等百余项科研项目提供数据支撑;通过长期系统的材料土壤环境腐蚀试验与数据积累,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及运行维护提供重要支撑;大气环境腐蚀数据在“大飞机”、“天宫一号、二号”、“高速铁路”、“国家电网”以及武器装备等领域关键材料选材及寿命评价作出了重大贡献;材料海洋环境腐蚀数据与防护技术,在“潜艇”、“辽宁舰”、“舰载机”以及30余座海洋大型石油平台和“201铺管船”等重大装备中获得直接应用。以上工程应用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09年度和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平台开展的野外试验研究及数据积累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包括“中马友谊大桥”等海外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平台获得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颁发的杰出机构奖,这是表彰世界腐蚀研究团队的最高国际大奖。
科技部通知链接:
https://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9/201906/t20190610_147031.htm
(图片:新材院)
(责编:杜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