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让气象服务发挥应用价值

16.01.2018  23:10

要跳出气象看气象,实现气象服务在政府、老百姓间的应用价值。”李迅目光坚定,说着自己对气象服务工作的想法,“就好比厂商制作的手机,如果百姓不会用,那它就没有应用价值。气象服务也一样。

李迅是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也是国家级首席气象服务专家,他参与气象服务工作整20年。“最早的服务用户、方式、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没有现在先进,我经历和见证了首都气象服务从单一、宏观向多元、精细的转变。

今年,李迅获得了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面对殊荣他却平淡,“是时代造就我选择了气象专业并让自己有机会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气象服务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国家事业的发展,城市对气象的依赖程度增加了,我便从中发挥了个人的作用。如果换做其他人,这些工作依旧是要做的。

城市交通气象服务是李迅多年来的“看家主业”。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北京城市交通运行对气象条件的敏感性逐年提高,城市交通运行保障的压力使北京成为世界上对高影响天气最为关注的城市。两年前,李迅承担了“高影响天气下城市骨干路网交通出行精细化预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细化道路交通气象服务需求,成为李迅的研究重点。

做好精细化的预报预测是基础。李迅等人基于气象部门最新的实况分析和预报技术,通过多种监测和预报技术融合,以及气候历史资料修订、空间和时间变量学习等方法,使预报数据由原来的空间分辨率3公里,提升为京津冀地区1小时内降水预报时效逐10分钟预报、0至12小时内逐小时预报时效空间分辨率1公里、13至24小时内逐小时预报时效空间分辨率3公里。

项目实施一年后,成果就支撑了“7·20”特大暴雨预报,不管是降水分析场与自动站降水实况的吻合度,还是降水强度大小和空间分布的吻合度,都交出了满意答卷。

预报预测技术条件具备了,就该轮到气象服务“上场”了。“如果服务做得不好,哪怕预报准确率达到100%也无济于事,因此要让气象服务体现其应用价值。”李迅说。

交通委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降雨、道面状况等信息清晰可见;在北京道路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上,也可以清楚地看见北京地区主干路和高速公路的卫星、雷达、降水量、能见度、道面温度、道面状况、相对湿度、侧向风、积雪深度等实况监测信息,同时还可以查看到3小时以内的预报信息。扫雪铲冰、道路养护、排水、公交、铁路……这些部门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精细化的交通气象服务。

潮汐式和候鸟式是北京的城市道路的显著特点,尤其在遇到降雨或降雪时,容易造成北京交通瘫痪。国内外大量的案例证明,仅仅依靠政府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公众在科学的引导下,保持其行为与政府的管理意愿的一致。因此,李迅研究用交通部门广泛的新媒体渠道开展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每当遇到对交通有高影响的天气时,会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电视、电台、短信、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播报最新的高影响天气实况和预报。

6月22日交通路网高峰平均交通指数比上周同期(无雨)下降41.38%,23日交通路网高峰平均交通指数比上周同期(无雨)下降4.55%,晚高峰交通路网平均交通指数下降16.0%,道路交通压力大为减轻。”2017年“6·22”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束之后,李迅收到了交通部门传过来的一份城市交通状况“捷报”。

基于项目成果,李迅等人还为公众出行开发了交通气象微信小程序,精细化监测和预报为基于位置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李迅越来越能感受到国家政府、社会百姓对气象服务的强烈需求。“他们需要我,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工作原来这么有意义!”李迅说。(叶芳璐)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打出科研创新“组合拳”
作为推动城市气象科技发展的重要部门,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