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 | 李孟华:把“羊”文章写在祖国边疆的大地上

07.07.2020  15:49

李孟华,湖北黄冈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2019年11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1997年获农学(畜牧专业)学士学位,2003年获动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在芬兰、挪威和意大利从事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从2010年3月开始,任芬兰农业食品科学研究院Principal Research Scientist (PI),2010年6月被授予赫尔辛基大学兼职教授(Docent ),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A类),并于2011年8月- 2019年10月期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入选芬兰科学院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of the Academy of Finland, 2011年)。担任国际动物遗传学会羊专业委员会主席(2019年8月-),第一届(2017年)、第二届(2018年)“世界绵羊大会”主席。201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今年6月4日,一篇关于绵羊种质资源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发表,成果引起了包括《科技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国内知名媒体的关注。

在关注研究成果的同时,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我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孟华教授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提起李孟华的名字,熟悉他的人都表示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顺理成章的事。

时间回到2011年10月,刚刚回国一个月的李孟华就与新疆的绵羊结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来自新疆的两位专家,他们谈到了了新疆的绵羊遗传育种的辉煌历史、我国培育的第一个毛用细毛羊品种–中国美利奴羊、以及新疆丰富的地方绵羊品种。李孟华被他们对新疆以及新疆绵羊事业的情怀深深地打动;几天之后,他就踏上新疆这片热土。

在过去的8年里,他与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和塔里木大学等新疆研究绵羊的科研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2012年开始,他80多次深入新疆,足迹遍及祖国新疆的草原和荒漠,从北疆的阿勒泰山脉到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的策勒,从有着“塞上江南”美誉的伊犁到有着“火州”之称的吐鲁番,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投身新疆科研合作,助力新疆羊业发展

还记得当时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场景;在参观中,李孟华在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事业的“辉煌的历史”和”艰苦奋斗”所感动以外,还有自己“更亲切的感受”。在参观中,李孟华回忆起了自己的叔爷爷的经历,当时他的叔爷爷在1958-1966年的八年期间就曾经是湖北省对口支援博乐管理区(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援疆人员之一,在新疆重温这段家族记忆让李孟华非常激动,他在党旗下立下誓言,要为新疆和兵团的绵羊研究和产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新疆是我国绵羊的主产区。作为新疆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援疆项目的负责人,李孟华和合作研究团队已经建立了新疆所有地方绵羊的样本和遗传信息资源库,品种特异性的分子标记,阐明了新疆地方绵羊的遗传起源、种质资源特性以及重要特色性状的遗传基础,为新疆地方绵羊的分子遗传改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学研究中,李孟华与中组部第八批援疆干部在援疆工作中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走访维族群众,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一起“认亲戚、结对子”,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用品,俨然成为了以为一位“编外”援疆干部。

带着对国家、事业和个人的深厚感情,李孟华更加热爱新疆这片土地,也想方设法为这片土地出力。在2019年10月塔里木大学主办的“现代生物技术介导下动物育种与配套养殖模式”学科战略研讨会上,李孟华与位于祖国南疆的塔里木大学建立了关于天山盘羊(分布于我国境内唯一的野生绵羊的亚种)的科研合作,为绵羊的种质资源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由于在北京还有研究团队和科研工作,李孟华几乎每个月都要往返新疆1-2次,每个月都要在新疆工作1-2个星期。为了保证白天的工作时间,他往往搭乘首都机场飞乌鲁木齐的傍晚航班,这样就不至于把白天的时间花费在飞机上;然而由于冬季乌鲁木齐机场经常有大雾,多次飞机备降喀什,以至于到达乌鲁木齐或石河子时已经是当地的凌晨或者上午。

那是十月底的一天下午,李孟华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的一位同事从石河子赶到北疆的塔城去考察一个绵羊养殖场,可是走到庙尔沟镇时,突遇大雪,由于汽车还没有预备防滑链,加上“风吹雪”的恶劣天气。他们在大雪中跋涉了几个小时,硬是靠着司机熟练的驾驶技术和两位科研人员的道路辅助观察,汽车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终于在凌晨2点到达离塔城还有100多公里的托里县城。虽然过程艰辛,但是李孟华想到羊就会兴奋,“这么多年在新疆,无论是在深夜还是在没有人烟的沙漠公路,一想到马上能看见我们的羊了,就忘记了所有的疲劳。

谈到在新疆这几年的经历以及难忘的事,李孟华感觉“充实并快乐着”。 

注重实地考察新疆绵羊产业,培养爱国爱疆的专业人才

李孟华不仅自己和新疆结缘,也注重在团队中传承爱国爱疆的精神,为新疆培养专业人才。

八年来,他和团队走遍了新疆14个地方绵羊品种的原产地和养殖场,团队所有研究生都到过新疆出差,有的是采集样本,有的是学术交流。让10多个研究生到新疆出差,花费自然不少, 但是李孟华有他自己的深层次的思考:“其一,从事绵羊遗传育种研究,一定要到中国绵羊的主产区新疆去看一看,不只是看一看当地的绵羊,更要看一看当地从事绵羊养殖和科研工作的一线生产和科研人员,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发现科学问题,学习他们的科研精神;其二,因为所有研究生都是来自内地,他们都未曾去过新疆,对祖国边疆缺乏深入的感知和了解;通过科研活动,要让同学们了解新疆,重新认识美丽团结的新疆,将来毕业后愿意为新疆的未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科研交流和合作,同学们经兰新铁路返回北京后,纷纷感慨新疆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并表示要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地区建功立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谢兴龙同学曾经4次入疆,其中一次连续在外采样20多天,行程1万多公里,并与当地的同事和牧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看到这些,李孟华非常欣慰:“通过科研活动,给研究生们也进行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几代边疆人身上学习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培训新疆科技人才,拓展新疆国际交流

利用自己曾经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李孟华积极为新疆的绵羊研究引进国际智力资源。

2012年5月,回国才9个月,李孟华便架起了新疆畜牧科学院和芬兰农业食品科学研究院的合作桥梁,在随后的几年内,双方单位开展了互访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和备忘录;2015年,在李孟华和新疆畜牧科学院刘明军研究员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届 “绵羊遗传和基因组学国际研讨会”在乌鲁木齐成功召开,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芬兰、荷兰等10多个国家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向国际学者展示了新疆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的良好发展状况和趋势。此外,由李孟华教授团队联合新疆畜牧科学院和新疆农垦科学院主办的“世界绵羊大会”已连续召开两届,大大促进了新疆绵羊遗传育种科技工作者与国际学者的交流。芬兰农业食品科学研究院Juha Kantanen教授曾对刘明军研究员团队的绵羊基因编辑技术大加赞赏,并当即明确表示:“完全由芬方支持,邀请刘明军研究员团队成员到芬兰交流访问或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李孟华的努力也为新疆当地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在过去的几年里,李孟华教授团队先后接受了来自新疆畜牧科学院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的多批次客座访问学者,其中来自新疆农垦科学院的高磊曾在李孟华团队客座学习和合作研究2年,在动物遗传领域国际主流期刊发表3篇学术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2篇。“我在李老师团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并大大提高了我的英语科技文章写作水平,锻炼了我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高磊激动地回忆道。近五年,李孟华研究团队与新疆畜牧科学院刘明军团队合作发表文章10多篇,其中2015年在国际知名期刊《分子生物学和进化》发表的关于新疆地方绵羊极端环境适应性的遗传基础的科研论文,曾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2019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李孟华带领新疆畜牧科学院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的年轻科研人员共同申请了科技部的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重点项目,并获得了资助。“尤其年轻的科研人员,是新疆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新疆生产和建设的中坚力量;引导和助力他们成长,就能通过他们的榜样和模范效应,辐射到更多的年轻人,将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李孟华最后总结道,脸上洋溢着笑容。

三年援疆路,一世援疆情”是对援疆干部生动而真实的写照,而李孟华却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说自己是“两辈援疆路,三世援疆情”,“因为从我爷爷到我这一辈刚好三个世代。”谈起未来,李孟华表示带领团队继续加强与新疆科研单位的合作,把祖国边疆的这篇“”文章越写越大,越写越好,为新疆的发展贡献他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