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达沃斯论坛阐释“中国信心从何而来”

23.01.2015  12:23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1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表特别致辞,介绍“全球新局势”下的中国方案,并与100多位全球工商界领袖对话,详解中国改革开放举措。

  专家认为,李克强的致辞传递了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宣示了中国要继续深化改革的决心,以及中国愿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赢的诚意。

  中国信心从何而来?

  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4%。面对“降速”的中国经济,外界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再次浮现。

  李克强在论坛致辞中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李克强坚定阐述“中国信心”,这种信心从何而来?“信心来自中国经济最近的表现。在外部需求大大减弱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表现仍然良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说。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中国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认为,7.4%的增速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在今天的世界版图上其实算是中高速。

  以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规模来看,即使中国保持每年7%的增长,年度现价增量也达到8000多亿美元,比5年前经济增速10%时的数量还要大。

  面对外界对房地产、影子银行和地方性债务等问题的担忧,李克强没有回避中国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

  “我们正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债务、金融等潜在风险。中国储蓄率高达50%,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裕资金。地方性债务70%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是有资产保障的。”李克强说,“中国不会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丁一凡表示,中国有效应对国内经济风险,对世界经济格局稳定有重大影响。如果中国经济稳定,世界经济未来增长就有了一个支点。“从这个角度讲,李克强总理发出的信息非常重要。”

  动力何在?首提经济“双引擎”

  中国经济要行稳至远,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在论坛致辞中,李克强首次提出“双引擎”概念。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改造传统引擎,重点是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认为,第一个引擎意在调动更大范围的市场力量,关键词为“创新”。第二个引擎强调政府作用,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关键词是“服务”。

  中国打造新引擎已经“在路上”。2014年,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新产品、新行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势头明显。

  “此次陪同李克强总理出访的企业家很多来自创新型企业,如阿里巴巴、华为和格力等。”丁一凡说,“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简化行政审批,将激发人们更多的创业热情。”

  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政府和市场都大有空间可为。在论坛上,李克强宣布了今年中国政府的几个重点投资领域,包括中西部铁路、水利工程、各类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污染防治等。

  丁一凡表示,基础设施投资仍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热点,但政府将不再唱独角戏,而将通过吸引社会资金与外资参与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来放大投资的效益。

  专家指出,“双引擎”是颇有新意的比喻,它不仅蕴含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还将成为世界对中国的“信心之源”。

  中国改革给世界带来更多商机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率是27.8%。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则预计,2015年中国仍可能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

  李克强在论坛期间释放了诸多利好消息: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重点有序扩大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让各国投资者能挖掘出源源不断的“富矿”;中国高铁、核电、航空、电信等优势行业“走出去”,对接当地的市场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劳伦斯表示,李克强的讲话是他此次达沃斯之行最为关注的活动,李克强提到中国将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实现产业升级,市场化将更为彻底。“当前海外商界考虑的是如何更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劳伦斯说,李克强的讲话不仅能消减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环境、开放程度的担忧,而且增强了外界分享中国改革商机和红利的信心,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投资领域,壁垒逐步消除将给双方带来利好。

  李克强在与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对话时表示,中瑞将达成建立人民币清算银行协议,签署中方给予瑞士5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配额协议。

  专家认为,中国金融开放的大门会进一步打开。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而且能够维护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