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复信北大泰国留学生 未名湖畔师生共话“学长”情谊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 刘旭 万淑艳)“北京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接收海外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17日说,“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留学生进入北大学习,希望你们能给北大校园带来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将来能为中外交流做贡献。”
17日,北大未名湖畔临湖轩。“今天首先要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北京大学校友、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我校国际关系学院的白云莹和李慧敏两位留学生回信,鼓励她们好好学习,为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做出贡献。”在就李克强总理复信泰国留学生召开的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王勇宣布这一消息。
2013年10月13日,李克强访问泰国时到清迈崇华新生华立学校参观,与该校学生对话交流。高三学生白云莹当场向李克强表达了希望成为李总理的“校友”,实现到北京大学学习的愿望。李克强随即予以鼓励,祝愿她梦想成真。今年9月,白云莹和她的同学李慧敏分别以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通过北大在泰国海外学生招考面试,进入北大学习。
入校一个多月后,白云莹和李慧敏分别给李克强写信,对总理的鼓励和教诲表示感谢,并表示完成学业后将致力于传扬中华文化。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将信件转交给李克强总理。李克强收到信后,迅即复函,在回信中对她们表达了祝愿和期许。
座谈会上,国侨办文化司副巡视员梁智卫宣读了李克强复信全文。信中说:“来信得知你们已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我很高兴。北大是我的母校,我以一个学长的身份欢迎你们”。
“现在你们留学北大,这是自身勤奋上进的成果,也是中泰友谊的生动见证”。信中写道。
“学长”在信中谆谆勉励“学妹”:“相信北大的湖光塔影能让你们获得宁静致远的心境,也能激起你们求知求真的信念。中泰文化相通,希望你们积极做两国文化交流的年青使者,知行合一,以文化人,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中泰一家亲’世代相传”。
“我们是普通的泰国华裔学生,就读于普通华校,没想到能得到李克强总理的关心。”白云莹在听完复信后说,“北大一直是我的一个梦,但是从不敢想真的能考入北大。是总理对我的鼓励给了我信心。”
“我已经在北大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开阔了眼界。”李慧敏说,“初到北大,让我们很感动的是,学校老师和中国同学都会很热心地帮助我们克服学业上的困难,适应这里的生活。”
“李克强总理对华侨华人子女特别关注,白云莹和李慧敏只是其中个例。”梁智卫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国务院非常重视华侨华人子女的华文教育,国侨办通过编写适应本土化教学的华文教材、对华文教育师资进行培训等工作促进海外华文教学事业发展。此外,国侨办还通过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等院校为华侨华人子女提供正规的学历教育。
北大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康涛介绍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文化相近,华裔学生较多,中文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从2009年1月开始,北大每年都会到新、马、泰等通过严格考试招收海外留学生。6年来,有200多名东南亚学生进入北大学习,其中每年从泰国招收15至20名留学生。
“像白云莹和李慧敏这样汉语水平特别好的学生可以直升本科,高中学业优秀但中文有一定障碍的,需先读一年的预科班。”康涛说。
座谈会上,14名来自泰国、马来西亚的北大留学生畅谈自己在燕园的留学生活,气氛轻松热烈。
来自泰国的郑锦泰如今已是北大数学科学学院2012级的博士生。“我先在中国学了两年汉语才升入北大的,如今一晃已快十年。”在座的留学生中,郑锦泰第一个发言,他回忆了在北大的刻苦留学生活,认为北大带给他诸多改变,学业越难越能学到更多知识。“还有一年半就毕业了,毕业后想回泰国做大学老师,对泰国的数学教育做出贡献。”
上学期间一次实习翻译的机会,让来自泰国的曾永乐颇为自豪,“从那次后我突然有了使命感,目前能熟练掌握中泰两种语言的人并不多。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我希望能为两国的未来做一些不平凡的事。”
泰国留学生黄乐圣则用“西红柿炒鸡蛋”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他在北大的留学生活,“在北大感受最深的是北大学生细腻、用功的学习精神,正如北大食堂里做的西红柿炒鸡蛋一样,特别好吃,很细腻。”(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