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校园(图文)
刘铮 郝琦伟 学生记者 马浩聪 于淞
本网讯 没有喧哗、没有手机铃、没有中途退场,教师节前夜的食品报告厅,满场师生在倾听——李保国,这位普通教授、平凡的共产党员,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写到生命最后一息。故事里表现出他的精神,又一次深深激励我校师生。
李保国同志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位朴实的共产党员、农业,从参加工作起就一头扎进太行山。35年中,他从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农民教授”,以真心赢得了群众的真情,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今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8岁。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我们的严师慈父”“我和保国的三个家”“民心深处有丰碑”——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带领,由李保国同志的同事、帮扶过的群众代表、学生、爱人和记者组成的报告团,深情回忆起关于的那些难忘点滴,以丰富的事例、质朴的语言,从不同侧面的角度讲述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朴素情怀和崇高精神。
“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河北农大宣传部部长武宇清讲述李保国同志从一个学农爱农的青年教师开始的成长历程,从中感受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在需要面前、灾情面前、困难面前,李保国同志总是带头、第一时间、率先。他珍惜着“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把“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摆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在太行山里他把自己变成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自己,将十万农民引上致富路。
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是李保国同志的帮扶点之一。1996年的一次洪灾以后,党总支书记杨双牛与李保国同志相识。20年里,杨双牛支书眼里的李教授没有变化——一直保持着刚到村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李教授扎到村里、扑下真心,“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他把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单独辅导。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15项在岗底实验成功。岗底村也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风风雨雨三十几年,他是我事业的领路人,是我心灵的寄托。”李保国的爱人、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回忆,他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里的家,一个是山里的家,一个是流动的家。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而城里的家他们待的时间最短。李保国走了,和他一起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的郭素萍肩起了他的担子,6月底她召集大家商议扶贫的事,又一次走进村里。
在学生的眼里,李保国老师是严师、是慈父。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是他培养的60多位研究生中的一个。她深情回忆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助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一名大学教授,缘何这么深地走进那么多百姓心中?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于良曾经多次采访李保国同志。她从这位时代楷模全心全意为群众的信念里追寻到答案。“百姓们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台下再一次为这位时代楷模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是思想的洗礼、精神的升华,也是一次生动的党课、一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党委书记姜沛民听完报告这样说,李保国同志精神是我们学习的精神财富,也是鼓励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中国农大的老师们作为李保国同志的同行,承担着共同的使命和责任,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更应该在学习事迹、继承遗志、弘扬精神方面走在前列。我们要把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师德建设的精神资源、作为教育青年的鲜活教材、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姜沛民主持报告会。学校领导张东军、秦世成、王涛、龚元石、宁秋娅,学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和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全校各党支部书记,学校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教师和学生代表近500人现场听取报告。在此同时,全校广大师生通过视频在线直播的形式聆听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