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李义平: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个国家要想长期保持经济竞争力,必须重视发展实体经济。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体经济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资本论》开宗明义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有用性。由价值形式、进而由货币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财富量的背后是使用价值,是由使用价值支撑的。只要这些使用价值量不变,表现其价值量的价格或高或低都不影响一国实际财富的增减。以实体经济、物质生产为标准,马克思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前者创造物质产品,后者不创造物质产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生产性劳动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是第一位的。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落不仅与实际财富无关,而且越来越具有赌博的性质。
人类社会实践证明了马克思的远见卓识。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看,其经济繁荣期主要是靠实体经济支撑的;而一旦出现经济空心化和过度金融化,就会产生经济或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发达国家经济过度金融化的一个恶果。在反思过度金融化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经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后,发达国家明确提出要回归实体经济。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看,我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连续30多年的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也是因为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可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避免经济空心化和过度金融化。
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夯实国民经济的基础,需要处理好发展实体经济与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之间的关系。
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并不意味着忽视服务业,但拔苗助长式地发展服务业是不行的。这里需要明确发展服务业的两个条件:第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逐步提高有其合理性,是分工细化和经济活跃度提高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每一个地方都要重点发展服务业。一个地方重点发展什么产业,要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来确定。第二,产业结构变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服务业的发展是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结果,必须以第一、第二产业的高效和强大为基础。如果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服务业,就会导致经济空心化,造成长期增长乏力、经济发展停滞。历史上,一些拉美国家脱离实际过度发展服务业,就导致了产业结构不平衡、工业和服务业长期徘徊于低端水平。这是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当然不能忽视发展金融业,但金融业发展应立足于为实体经济服务。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会成为空中楼阁,过度金融化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一是与实体经济争夺资源。货币原本只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交易媒介,当它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就形成了自己的特有利益。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会千方百计地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在利益驱动下甚至会与实体经济争夺资源,这对实体经济发展无异于釜底抽薪。二是会把本不应金融化的产品金融化。过度金融化会导致房地产发展成为吸纳大量社会资源的金融产品,进而会推高制造业成本,影响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容易助长投机心理,消弭实干精神,恶化市场环境。因此,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天马行空地发展金融业,而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能力来发展金融业。
(作者系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