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率偏低 设施农业亟待补课

15.09.2017  05:44

通常说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但从作业机械化水平来看,我国设施农业表现还不尽如人意。”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副所长丁小明说道。

9月13日在郑州举行的2017中国设施农业产业大会上,包括丁小明在内的多位专家,都谈到了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偏低的问题。设施农业,是指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比如温室大棚等。

农业部农机化司科教处处长刘云泽表示,2016年全国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为31.49%,比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65%低30多个百分点,还处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

与综合机械化水平偏低并存的是,设施农业各作业环节的机械化率并不均衡。丁小明展示的柱状图显示,设施农业耕整环节机械化率为70.6%,而种植和采运环节分别只有15.2%和7.7%。

在丁小明看来,一些客观现实原因导致了目前机械化水平偏低。比如设施类型多样,作物多样,作业条件差;从业者支付能力差,购机意愿不足。设施类型中,高大宽敞的连栋温室仅占2%,日光温室占33%,剩下的65%为塑料大棚。

和在大田进行机械化作业相比,在‘房子’里机械化作业困难更大。一些简易大棚里,人都站不直,机器也难以进去施展拳脚。”丁小明说道。他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对设备的价格很敏感,其中一家农户有两个大棚,为了省钱,只在一个大棚安装了卷帘机,另一个则靠手动拉拽。

同时,相关企业研发能力弱,适用机具少、可靠性差是重要原因之一。在设施农业装备企业里,丁小明选取了9家相对优质的企业进行了研究。从2004年到2017年,9家企业里仅有一家累计拥有的专利数为153项,其余企业的专利数量只有两位数,有些甚至是个位数。

与此相映证的是,此次大会上颁发的设施农业装备优秀创新成果奖,有7项成果最终入围。而按照奖项的最初设计,计划评选出15项获奖成果。“一方面是首次评奖,奖项的知晓度还不够高,另外,也说明相关企业研发能力有待提升。”丁小明对科技日报记者说道。

相对于主要农作物生产所需的装备而言,设施农业装备的市场规模较小。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设施农业分会主任委员张跃峰介绍,设施农业分会共有会员单位195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装备企业仅有9家。

大棚蔬菜品类繁多,研究通用设备很难,每一个品种的领域又很小,如果让企业针对每一个单点去研发,投入大而产品销量又不大,这也使得企业研发动力不足。对此,丁小明认为,政府应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研发的支持力度,增强农机企业的入场意愿。

令丁小明感到欣喜的是,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的“温室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已经被纳入到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研发”专项中,并于日前启动实施。他介绍,该项目将从温室智能精细调控、园艺机器人等方向展开研究,希望随着该项目的实施,在温室智能化、精细化、标准化生产作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