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组织机构分析报告出炉 第三产业机构占比超90%

19.10.2015  16:08

  市组织机构代码中心日前发布《北京市组织机构生命周期专题分析报告》与《北京市组织机构法定代表人特征专题分析报告》。截至去年年底,本市共有近108万家组织机构,存活机构平均年限6.2年,组织机构负责人平均年龄43.2岁。20年来,本市的第三产业机构占比逐年上升,到2014年年底已超过90%,成为本市的支柱产业。

   组织机构平均年限6.2年

  北京市组织机构代码数据涵盖了全市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各类组织机构的基础信息。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本市存活机构共有近108万家,其平均年限为6.2年。年限在5年以下的机构超过一半,10年及以上的机构超过两成。本市机构的平均年限不断增长,由1995年的平均3.9年增长到2013年的6.3年,新成立机构的三年生存率和五年生存率基本呈稳步提升态势,说明机构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好转。

  2010年以来,本市每年新增机构均在10万家以上,2013年新增11.8万家,2014年新增18万家。新增机构数量呈阶梯式增长。

  2005年、2008年和2011年经历了三次机构死亡的高峰,注销机构数量和死亡率均达到峰值并迅速回落。死亡机构的三起三落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2014年机构死亡率仅为1.5%,这与商事制度改革取消年检有关。历年的机构死亡率均明显小于出生率,整体上机构处于净增长状态。

  本市近108万家存活的组织机构中,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平均年龄为43.2岁,呈年轻化趋势。其中,将近三分之二的法定代表人年龄在35—59岁之间,35岁以下占26%。所有法人中,男性占69.6%,女性占30.4%,女性法人在第三产业的比例更高。

  从地域上看,朝阳、海淀、丰台三地组织机构占全市的半壁江山。其中,朝阳和海淀区的机构最多,占比均超过20%,其次是丰台区的机构,占比在10%以上。三个区合计超过了北京市全部机构的一半。

   第三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报告显示,20年来本市的第三产业机构占比逐年上升,1995年占全部机构的72%,截止到2014年年底已超过90%,成为北京市的支柱产业。其中批发零售、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个行业机构最多,三者合计接近全部机构的三分之二。

  但也应看到,第三产业的五年生存率低于第一、二产业,死亡率高于第一、二产业,平均年限低于第一、二产业。第二产业机构的平均年限最高,达到9.5年,第一产业为7.2年,第三产业为5.8年。

  2014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机构的出生率均出现显著增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机构的出生率最高,达到26.9%,其次是建筑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及地质勘探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等,出生率也在20%以上。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的出生率较低,不足5%。

  报告对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也给出相应建议,提出要支持重点行业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报告分析指出,第三产业机构已经占到本市全部机构的90%以上,成为本市支柱产业,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24.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处于行业的前两位,与本市的产业政策基本符合。

  但是这两个行业机构的平均年限刚超过5年,处于整体水平以下。建议根据本市的产业发展政策,关注本市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和产业,分析这些重点产业机构的生命周期特征,探索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促进本市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