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收痛点不突破蔗糖难有竞争力

05.12.2015  11:37
机收痛点不突破蔗糖难有竞争力 - 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来源: www.camda.cn

——由于国内外食糖价格倒挂,导致进口激增,危及我国糖业安全。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依靠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降本增效,关键在于突破机收环节。这一系统性难题需要整体解决方案

提补贴、强配套、定规范收获机推广才能更给力

广西是我国甘蔗最主要的产区,约占全国产量的60%。广西2012/2013年榨季种植面积为1584万亩,而2015/2016年榨季种植面积只有1190万亩,两个榨季减少种植面积高达394万亩。”广西农机局甘蔗机械化办公室主任莫荣旭忧心地说。

造成这个局面,食糖进口过快过猛导致糖价低迷固然是重要因素,而甘蔗生产成本过高却是主因,广西每吨甘蔗的生产成本普遍是巴西、泰国的一倍以上。而生产成本高是因为甘蔗机械化生产水平低,尤其是机收环节。甘蔗的人工收获费用能占收入的1/3以上,蔗农有句话说叫:“甘蔗赚钱不赚钱,就看能不能机收。

甘蔗收获机价格昂贵,国产的要100多万、进口的要200多万,蔗农根本负担不起。“今年,农业部提高了广西甘蔗收获机的补贴额度,从20万提高到40万,还推行农机金融租赁业务试点。广西财政每年安排4500万元农机购置累加补贴资金,并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出调整,补贴资金优先满足蔗农对甘蔗收获机的购买。”莫荣旭说。广西农机局还帮助甘蔗收获机生产企业开展新机型试验、示范工作,以扩大甘蔗收获机的推广范围。

甘蔗收获机的高效运行需要甘蔗种植整齐、田垄整齐以及田间转运设备的配套。“今年,广西安排科技经费380万元进行对相关配套机具进行研发。”莫荣旭说,这主要包括宽窄行甘蔗种植机、预切式甘蔗精量自动播种种植机、入行作业式小型甘蔗中耕培土机、切段式甘蔗田间转运斗等。

针对甘蔗收获机重量太大而压坏甘蔗宿根的难题,今年广西财政预算安排500万元在部分‘双高’(高糖高产)基地开展甘蔗机械作业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建成基于北斗卫星的信息化试点8个,基于GPS卫星的信息化试点2个。”莫荣旭说,试点利用北斗(GPS)导航系统,实施拖拉机、甘蔗种植机组自动驾驶,达到甘蔗种植开行直且行距均等,确保蔗株、宿根免受碾压。

甘蔗机收虽然提了有十多年,但真正下大力气推广是从2013年自治区提出‘双高’基地建设以来,严格意义上说现在还是仍处于探索阶段。”莫荣旭说。今年广西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制定了《甘蔗宽窄行机械种植作业技术规范(试行)》、《甘蔗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规范(试行)》、《甘蔗机械联合收获作业技术规范(试行)》,对甘蔗从种到收给出了明确的规范。

捋顺利益联接机制才可激发正向合力

我国甘蔗机收很快就从整秆式为主发展到切段式为主、整秆式为辅的阶段。“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发展太快,使得我们的切段式收获方式的推进不如人意,比想象的困难得多。”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区颖刚说。

这是因为,甘蔗机械化生产是一个系统问题,核心是收割机械化系统。一个系统不光是一两台机的问题,除了有好的机器,还需要种植园区的地形地貌、地块情况等环境条件、作业方式、管理方式等很多的系统因素配合,才能发挥机械的效能。近两年,各地对甘蔗机械化生产系统逐渐形成了理性认识,愿意将力气花在改善系统环境条件上,比如广西提出了一个5年整治500万亩“双高”示范地的规划,对土壤等环境条件开展大规模整治。

但是,由于整杆式制糖设备运用由来已久、设备改造成本高昂以及切断式甘蔗不耐存放,糖厂并不太愿意收购切断式机收甘蔗。”区颖刚说。一些地方政府无奈采取分配蔗区的方法来促使糖厂采取机械化,与糖厂签订协议,要求糖厂保证接受机收的甘蔗,否则就减少给他们提供蔗源的蔗区面积。虽然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也显现出甘蔗机收推广的难度。

这其实是蔗农、机械化服务组织、糖厂、政府四者之间还未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表现。这中间关键是糖厂。”区颖刚说,糖厂配合,农户就不会给服务组织添麻烦;糖厂给服务组织和机械研究单位及生产厂家试验示范的机会,就能促进机械的快速改进。

区颖刚建议道,在改善甘蔗机收环境条件的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完善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甘蔗深松、甘蔗机收等作业的补贴。

学习澳大利亚最大蔗糖产区昆士兰州的经验,建立甘蔗支付系统和价格公式,合理调整甘蔗产业链相关各方利益分配。

开展建立“农户—机械化服务组织—制糖企业”协作机制的研究与示范,推进农机、农艺、糖厂三结合,实现系统协调和效益最大化。由政府协调机构召集各有关方面明确收获过程中收割、田间运输和公路运输三者的责任。明确责任后,支持任务主体开展各种模式下的收获和运输系统的研究。

机艺融合降成本蔗糖才有国际竞争力

目前,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不够快,尤其是机收环节难以突破,最根本的原因是甘蔗生产机械化的作业要求与土地条件、种植农艺不相适应,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机收问题,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作为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尽力制造出适于当地土地条件和种植农艺的机械设备,我们作为糖料蔗种植企业,只有改变土地条件和种植农艺去适应机械化的作业要求,才有可能实现全程机械化。”广西凯利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锡川总结道。

2014年以来,凯利公司购置甘蔗各类农机设备6000多万元,在扶绥县、武鸣县承担了20500亩“双高”基地建设任务,严格按照“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标准作业,甘蔗亩产量在6吨以上、生产成本300元左右/吨,效益远高于蔗农4吨/亩的产量、400元/吨以上的生产成本。

黄锡川认为,甘蔗田块以2000亩为宜,达到这个规模才方便滴灌管道铺设、机耕道修筑、地块分区等规划设计,大型农机具才能充分发挥效能。

地不平是机械化生产的主要障碍。按照滴灌和机收作业要求平整土地,清理小路田埂、石头、树根后,将表层耕作土(30厘米)移开,进行推坡填坑处理,用刮平器将土地刮平。只要保证同一个坡度方向,即使坡度达到13°也没问题。而后将耕作土回填,不足的部分要添加生石灰和生物有机肥加以改良。纵向和横向各深松一次,深度70厘米,用直径90公分的重力耙碎土。这样甘蔗根扎得深、长得直便于机收,而且产量可以增加25%左右。每亩地平整费用在1500亩,目前由政府给予补贴。

甘蔗种植方式要适于机械化的作业要求。”黄锡川说,应用GPS自动导航系统开展宽窄行种植以保证作业精准度,宽行1.8米、窄行0.4米(种植行距是根据拖拉机轮距来确定),起垄成龟背。要确保每亩蔗种芽数在6000~8000芽之间,这是因为当前甘蔗螟虫严重,一季有5茬虫子,使甘蔗减产20%,密植是保住产量的无奈选择。赤眼蜂可以遏制甘蔗螟虫,但当前释放的方式陈旧,以人工为主,难以大面积应用。凯利公司下一步准备引进澳大利亚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的技术。

广西甘蔗产量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水少肥。甘蔗种植时候往往缺水,传统种植一年只施2次肥。而到中后期,甘蔗长高后,蔗农无法入地进行田间管理。水肥一体化设备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考虑到深松作业的需要,主、副管埋填深度要达到80厘米。2000亩地只需两三个人管理水肥,给水率达到98%、节水3/4、节肥1/2,还能保证6吨以上的高产。后期加施钾肥,可使糖分含量大幅提升。每亩地投入成本在2600元,政府补贴了1540元。由于节水、节肥、省工、增产,两到三年就能收回成本,设备可以用10年以上。

现在甘蔗收获还是以人工为主,这也是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甘蔗机收显得尤为关键,甘蔗机械收获的效率是人工收获的30倍以上。由于采用卫星定位机械化种植,甘蔗机收时宿根被压坏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还有一个难题:广西甘蔗收获时常常阴雨连绵,甘蔗收获机容易陷入泥泞当中,难以作业。而且甘蔗叶浸水后叶片很难剥除,导致含杂率过高。“所以,农机企业应该考虑生产履带式甘蔗收获机,并加装干燥设备。”黄锡川建议道。

目前,广西甘蔗品种老化严重,许多蔗农每年都要更换新的蔗种。所以,要加强甘蔗育种研究,新品种与甘蔗机械化生产相适应,长得直、抗倒伏,宿根要耐重压、发芽率强,分蘖要好,耐病虫害。“要达到这些要求,我公司的甘蔗生产成本就能控制在270~280元/吨,与巴西、泰国的生产成本接近,生产的蔗糖自然就有竞争力,不怕进口食糖的低价冲击。”黄锡川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