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助力宁波现代农业

14.10.2014  17:29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让农民种田告别了“三弯腰”;农业特色产业领域农机普及,革新了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力;农机社会化服务蓬勃兴起,一部分农民成为规模经营的“田老板”;设施农业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智慧农机”建设方兴未艾。宁波市农机局以“机器换人”为引领,不断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把更多先进农机、智能化农业设施设备引入农业生产,至2013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23.7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约40万台(套),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24.43亿元,均居全省领先,为宁波市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产能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劳动力的大转移和土地规模经营

今年“双夏”期间,在宁波市最大的粮食烘干中心鄞州区“梁桥米业”公司,两台日烘干能力共1000吨的谷物烘干“巨无霸”24小时不间断作业。从卡车上卸下来的湿谷进入烘干机,同时,已经烘干的稻谷顺着履带快速运出。“梁桥米业”总经理竺锡平介绍,2012年,公司新建了仓库地下通风系统,冷风从地下缝隙吹入谷堆,可将湿谷堆放时间延长半个月以上,一举解决了湿谷烘干难题。

近年来,宁波市农机部门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技术和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由2007年的4.4万亩增长到今年的72.4万亩,水稻机插率56%,领先全省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86.8%,高于全国平均20个百分点,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粮食生产机耕、机插、机收的全程机械化。粮食烘干中心50多家,粮食烘干机械达到827台,批次烘干能力约10500吨位,列全省第一。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彻底改变了宁波市粮食生产方式,不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而且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转移了大批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机器换人”革新农业生产力

2013年,慈溪施山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全省率先引进两台鲜大豆采收机,在40天内完成了4000亩毛豆采收,作业效率达到人工的120倍。“田园机器人”在特色农业领域大放异彩,不仅让勇于尝试的企业尝到甜头,也促使市农机局加大了对特色农业产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

今年上半年,宁波市出台特色产业、高性能农机购置市级财政补贴新政策,第一批已补贴鲜大豆收割机、无人植保小飞机、大粮仓大马力联合收割机等特色、高性能农业机械23台套。

过去,国产的用于特色产业种植和收获作业的机械很少,而在国家推广与支持的机械目录内,适用于宁波市经济作物的农业机械基本没有,”市农机局相关负责人称,将特色、高性能农机纳入购机补贴,激发了合作社和企业尝试“机器换人”的热情。

以鲜大豆收割机为代表,宁波市正加快实现蔬菜、茶叶、花卉等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养殖等生产主要环节作业机械化,并将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业机械补贴扶持政策,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示范基地试验、推广特色产业新式农机具。

农机服务社会化:作业服务全覆盖,并向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提升发展

今年6月,全省首家专业化、股份制的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与时农机”在宁波市成立,该公司由三位农机大户按照股份制公司要求注册成立,拥有的农机具估值达173万元,实现了资产股份化、管理制度化、运行企业化、机具高新化、服务规模化。据测算,该公司今年的作业服务规模可达3.5万亩次,农机作业服务收入300万元以上。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适度经营规模的重要保障。宁波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到372家,全市平均每个乡镇农机合作社达到2.9个,居全国前列。“无论是发展数量、服务水平还是服务效益,宁波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都位列全省第一。”市农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现阶段,宁波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已从数量增长的阶段进入质量提升的阶段,经营服务面积5000亩以上的达到118家,建成集规范化服务组织,技术推广培训中心、服务维修中心、烘干加工中心为一体的“一化三中心”区域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0家。新成立的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将过去以农机具入股的松散型合作社改造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以资金入股的紧密型股份制公司,机械使用效率更高、管理更加科学有效、社会化服务能力更强、经营服务效益更加明显,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作业,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是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升级版”。

农业设施化:钢架大棚种出“万元田

设施农业究竟能为农业效益带来怎样的提高?拥有1200亩露天农田和100亩大棚的慈溪市坎墩玉兰果蔬农场主胡信炎再清楚不过了。依靠种植反季节蔬菜打“时间差”,他的大棚早早得到了食品加工厂的订单“铁饭碗”,蔬菜的亩均产值也从露天的2000多元猛涨至有7500元。除了订单农业,农场还种了植草莓、小番茄等休闲观光类水果,像许多拥有大棚的农场主一样,胡信炎已经开始瞄准下一个市场:休闲观光采摘农业。

宁波市人多地少,人均资源不足,尤其需要大力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技术、高品质的设施农业。从2010年开始,经农业部、财政部同意,宁波市作为试点,将设施农业建设纳入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钢架大棚、玻璃温室补贴实行项目管理,重点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机化示范园区。

三年多来,全市共补贴中央资金8000多万元,带动了社会资金约2个亿,搭建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近600万平方米,成效十分明显,促进了无公害蔬菜、葡萄、草莓等产业连片种植和猕猴桃、夏季柑桔、兰花、百合花等名特优产品的发展,也促进了特色种养业、加工销售业和休闲观光业的发展。

设施智能化:信息技术带来“精准农业

一栋玻璃大棚内,每隔5分钟,温、光、湿就会自动调节一次,室外温度一旦过高,风机、湿帘、喷头、内外遮阳膜就会自动运行——借助一台智能化终端,在室外30多摄氏度的环境下,本该更热的温室却维持在适合菜苗生长的28摄氏度,这就是智能温室的“魔力”。依靠两个智能温室,慈溪市绍根蔬菜合作社将蔬菜育种的亩产值从8万元提升至11万元,在当地独占鳌头。在鄞州“康谱园”,从一粒菜籽入园到一株菜送上门,所有生产、营销环节都在进行智能化改造,一个“智慧”都市农业体系正在构建成形。

在设施农业日渐普及的今天,为农业设施插上“智慧翅膀”成为宁波发展现代农业的下一个突破口。2012年,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慧农机建设,开展集农机网络视频感知系统、GIS农机地理信息综合管理系统、GPS农机定位管理系统、物联网智能化控制系统等于一体的智慧农机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并重点研究对设施农业的温、湿、光、肥、水、药等智能化控制,加快将“3S”、物联网、太阳能等先进技术引入农机化领域的示范与应用,并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农业装备的研究、试验和示范工作,做好无人驾驶插秧机等新型智能农机的研制试验和示范推广。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目前,农机网络视频感知系统已经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可以与农机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农机示范基地等农机网点进行通讯及图像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