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生”携“第三抽象”共展精神意味

10.11.2015  00:32

  日前,朱青生同名个展“朱青生”以及由其策划的“第三抽象”群展在草场地艺术区前波画廊开幕。

  此次展览以“第三抽象”为线索,邀请了艺术家尚扬、谭平、王怀庆和严善錞四位艺术家参展,与此同时,朱青生的个人创作也在展览上亮相。值得一提的是,一件董其昌的书法原作在展览中呈现,朱青生表示,“第三抽象”探讨的是中国艺术曾经有过的核心价值,这种精神从董其昌一脉传承下来。因此展览呈现的董其昌作品,旨在表明传统精神与当下艺术之间的联系。

  朱青生对“第三抽象”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此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他都策划过展览,对他们的创作也有过长时间的关注。对于此次展览希望表达的主题,朱青生谈到:“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曾经有过的艺术核心价值的深刻的体会和充分的信心。它是东方艺术被遮蔽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我并不希望去强调这种精神价值的意义,而是强调它的意味。

  展览以“第三抽象”为契机,首次将四位艺术家与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核心价值之间的关联呈现出来。在朱青生看来,这种核心价值可以用中国传统的“气韵”、“笔法”来讲,而在世界普遍范围之内,也可以用抽象艺术这种国际语言来揭示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以抽象艺术和现代性关系的角度,可以将抽象艺术的发展脉络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抽象”、“第二抽象”和“第三抽象”。如果将以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为代表的抽象艺术看作是“第一抽象”,那么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美国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和之后的极少主义等这类抽象艺术则可以被看作是“第二抽象”。可以说“第一抽象”和“第二抽象”的主体仍是“”和“”本身,即可以看到形式构成以及画面的材质肌理和材料感觉,并赋予形式以“意义”和“无意义”,从而使作品富有精神内涵和人的意志和心理。而“第三抽象”更多强调了对人性整体性的寄托和表达,其中包含对“行动痕迹”本身存在意义的积累,而不是一时的激情和行动,这就是董其昌所倡导的文气。作品不在于对象是什么,而在于何人何时与之遭遇。它的形式已经变得不可捉摸,它不再像“第一抽象”去注重形式背后的精神含义,不再像“第二抽象”去注重行为、力度或色彩留下形态和状况,而关键是在于追寻“一笔”中将人的精神可以灌输进去多少,甚至反复灌输的时候,其中可以承载多少,给观者留下多大的自由去体会和觉悟。

  “其实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许多国内的艺术家都在思考董其昌的东西怎么现代化,今天我们完全用现代的方法来揭示这种精神的本质。比如这次邀请的其他几位艺术家,我自己的创作也是与此相关。并不是说艺术应该这样,而是我们选择了这个方向进行试验。我们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从隐蔽的阶段走向显现的阶段。”朱青生谈到。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领域重要 人物 ,朱青生身兼多重身份。除了我们非常熟知的学者身份,他还是一位长期不间断创作的艺术家,秉持中国古老的传统,即每个人都应该同时具备理性、责任和性情的生活,拒绝自我职业化,提倡“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其作品包括从1988年《红瓶绿蔓》行为艺术开始的一系列与《漆山》相关的艺术项目,以及“海德堡种树计划”等抽象绘画探索等。此次同名个展《朱青生》中展出了他几件中小型尺寸及一件大幅尺寸的绘画作品。在大幅《放大书法》作品中,艺术家以抽象绘画的形式呈现了放大到100倍书法中的一道笔划,看似抽象的绘画背后凝聚着对中国传统书法中笔意的探究。朱青生视董其昌和尚扬、王怀庆、谭平、严善錞为良师,多年与他们神交。而他自己的这批作品,也是三十年来实验和酝酿的第三抽象,超越现实。

  “第三抽象”是对整个抽象艺术史未来发展的一种总结和瞻望,也是抽象艺术运动一个实验的方向。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抽象艺术的成就和价值在中国将愈发明显,也愈发呈现其独特之处。(记者田呢)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