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巡礼】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结硕果 创新创业教育展新枝

23.09.2015  22:31

  2008年以来,根据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内涵式发展战略目标,本科教育以控制规模,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教育教学改革,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学校确定的“建设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优势和特色,农、工、理、经、管、法、文、医、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总体定位,经过认真研究与探索,提出了 “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国际化” 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路,于2008年开展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校总量控制、分类指导,学院(专业)自主调控的办法。四年制专业学分总量一般控制在160学分以内(五年制专业为200学分以内),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时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加强了实践教学比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优化基础课程结构,精简学时;优化专业课程,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公共选修课比例,扩展学生知识结构;实行开放办学,增强适应能力。

   本科教学改革纵深开展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调整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2008年以来,逐年减少本科招生规模,提高招生质量。年招生规模由3500人逐步减少到2800人,并将维持这样的招生规模。

  大力加强双学位(辅修)专业。为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加双学位专业数。2015年已增加到10个双学位专业,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实行“无门槛”申请转专业制度。从2011年春季学期开始,实行“无门槛”申请转专业制度。学生可根据本人兴趣,在每学期末提出转专业申请。转入专业在可接收的名额内不应拒绝学生转入;申请转入人数超过可接收的名额时,学院通过考核,择优录取。转专业后,学生仍课申请再次转专业。2011年以来,每年有300多名学生成功转专业学习。转专业政策的实施得到了同学的一致好评,转入新专业的同学找到了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在新专业的学习非常开心,学习的劲头更足。转专业政策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了我校高考招生咨询的热点和亮点。

  全面开设 “新生研讨课”。为增强新生对我校学科特色和水平的了解和认识,展现各学科专业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加强校情、院情教育,提高本学科在全校学生的中的影响力,引导学生科学、理性的选择专业,自2011年秋季学期起,各学院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内容以所在学院为背景、以学科优势为特色,宏观、全面地介绍本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介绍本学院或本专业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自2011年秋季起,全校13个学院共开设新生研讨课20门。一批杰出专家、教学名师等著名教授给学生授课。

  推进考试方法改革。推行和规范多形式考核方式:作业、读书报告、课程论文、课堂测验、小组汇报和讨论、开卷考试、口试等;加大过程评价在课程成绩的比例;健全助教制度;增加助教人数(30人每门课应配1个助教);相关专业研究生担任助教(教学实习);2011年起每年聘请一批研究生助教,协助教师开展本科考试改革。提高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比例,由任课教师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自行决定,一般占总成绩的50%左右。通过加强平时考核,促使学生平时认真学习,避免一张考卷定成绩,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考核成果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实施英才计划,培养精英人才。2011年起建立了专门的领导力培养计划,以期培养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制定了领导力培养计划项目(又名:“英才项目”)的实施方案、培养计划选拔程序以及管理机构框架等项目政策文件。每年招收一批有潜质的学生进行培养。

  加强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在继续办好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两个试验班的基础上,为加强学术拔尖人才培养,我校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创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设立国家、北京市与学校三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举办各学科竞赛等途径与措施,使我校学生基本科研素质大大提高,优秀学生的科研潜质得到了充分发挥。

  强化实践技能培养。通过建设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体系,调整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专业综合实习、训练等,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模式。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我校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加大了创新创业教育力度,联合团委、学工部等部门,多渠道、多环节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包括:进一步加大URP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科竞赛支持;新建生物、资环、化学、人文、经管、农科类竞赛平台;研究型学院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URP,其他学院进一步扩大覆盖面(50%以上);支持建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建设;创业项目策划与实习实践。

  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本科学生国际交流活动。每年在校级层面上派出一批本科海外交换生,“2+2”联合培养本科生,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本科生。2011年起,开设20门多本科全英文授课课程,为扩大我校留学生规模提供基础。

   强化教学激励机制 大幅提高教学奖励力度

  2013年起,修改了教学奖励制度,大幅度提高了教学奖励力度,极大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各高校引起积极反响。新的教学奖励办法,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最高奖励额度提高到100万元,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励30万元,课程和教材奖励最高额提高到20万元等。

   持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为落实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学校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及时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根据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保证教学质量。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秩序、教学管理、学籍学历管理等环节均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质量。重新修订了《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URP)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大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推荐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中国农业大学教育教学奖励办法》等管理文件。

  坚持领导听课制。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期间,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学工作。

  实行“三阶段、三环节、三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即在学期初、学期中、考试周等三个关键阶段组织教学检查和考试督察;对课堂教学、实习实验教学和毕业实践三个重要环节进行全面监控;通过校院领导、视导组专家和学生信息员三个层次进行监控,形成了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了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提高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开展教学检查。坚持开学初、期中的教学检查,每学期开学初教务处全体人员对学生到课情况、任课教师课前准备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着重检查了开学期中教学检查集中开展以听课、师生座谈会等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质量检查,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了教师、学生座谈会,党政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听课。

  中期教学检查。每年组织一次教学基本文档的检查。通过抽查试卷文档,检查了阅卷以及试卷材料存档等方面的规范性;通过抽查毕业论文(设计),检查毕业论文(设计)存档材料的规范性、选题质量、能力水平、成果质量、评阅与答辩等情况。

  坚持教学评价。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工作。每学期评教课程达2000多门。

  视导组工作。每学期组织视导组专家听课、抽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2013年起,开办了《教学视导工作通讯》,作为视导组专家的工作论坛,旨在反映教学动态,传播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严肃处理教学事故。对发生教学事故者,根据学校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考试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本科招生质量持续攀升,新生录取平均超重点线分数连续8年较大幅度提高。

  着力改善教育教学基本条件:对所有教学楼和教学公共实验室进行了翻修和设备更新,建设了高清录播教室;新增生物、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与工程3个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机械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北京市本科教学示范中心。荣获多项国家级、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

  强化课程建设,积极引入在线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新增国家精品课程1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17门,北京市精品课程9门;慕课课程5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中青年教学骨干培训: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1人。

  本科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08年以来累计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国家奖励增长3倍,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增长2倍,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URP)覆盖率从30%增加到50%;本科生深造率超过52%,学生就业率保持95%以上。 

责任编辑:欧阳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