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正在打造“海绵城市”
工作人员在检修月坛公园汇集池设备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京报网讯 南水进京,并不意味着北京就此脱掉“贫水”的帽子,节水仍是重要战略。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本市正在通过透水铺装、调蓄池、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雨水吸纳、蓄渗和利用工程,打造“海绵城市”。据悉,2014年,本市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2781万立方米,约14个昆明湖的水量。
据介绍,今年,本市完成公园综合雨水利用改造、雨水收集池、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集雨樽等250余处城镇雨洪利用工程,蓄水池容积达到16147立方米,透水砖和下凹式绿地48.42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城镇雨水利用工程967处,雨洪综合利用能力达2153万立方米。
市水务局排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本市将进一步加强雨洪水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以不增加外排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为目标,城市开发建设、旧城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按照“先入渗、再蓄滞、后排放”的原则,充分利用公园、停车场、居民小区、产业园区、绿化带等,建设必要的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雨水吸纳、蓄渗和利用工程,推进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家园、海绵城市”建设。
而对于首次提出的“海绵城市”概念,该负责人解释道,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法宝一:
下凹式桥区建调蓄池 非汛期时还可存多出的再生水
昨日,北青报记者走进左安门桥东北角的一处小房,别看这间小房只有五六平米大,但它的地下却连通了8026平方米的大水池,专门用来收集方圆5公顷的雨水。而进入地下空间,只能靠水电筒的光亮探路,左右大小池子相隔,各司其职。小池子容积1977立方米,负责收集初期15毫米的雨水,干净的雨水则被送进容积6048立方米的大池子,排入河道或者被再利用起来。
市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强调,初期雨水在之前没有蓄水池的情况下,会直接入河,但这些水中的污染物会对河道甚至地下水造成污染。“初期雨水中除了垃圾、沙土等,还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有些指标跟生活污水相差无几。像化学需氧量(COD)的含量约在300毫克/升,生活污水的为450毫克/升。而之后的干净雨水,COD则只有70-80毫克/升。所以,对初期的雨水,我们收集起来之后,会输送到再生水厂进行处理,再排到河道之中,这样既扩充了再生水的来源,也减轻了河道的污染,算是变相节水了。”
据悉,目前本市已经在下凹式立交桥雨水泵站建起了25个调蓄池,今年一年,25个蓄水池的初期雨水池就已经累计收集9万多立方米的脏水。明年,还将在部分下凹式立交桥建设26个蓄水池,用来收集雨水,而这些收集起来的雨水也将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道路降尘、绿化灌溉、洗车、补充河道景观用水等。
同时,对于在非汛期,这些池子也将被利用起来。一旦再生水的产量有所“富裕”,也可先进入调蓄池进行“存放”。
“海绵城市”法宝二:
透水砖加装垫层雨水不外流
北青报记者又来到月坛公园南园,在满是丹麦草的草地下,雨水的汇集池以及处理池隐身于此。“今年起,就将月坛公园以前直接外排的排水管截流起来,统一流至汇集池,经过处理之后直接用于公厕用水、绿地灌溉,已经利用了8000方雨水,做到了雨水不外流。”西城区节水办主任王学斌说。同时,草地种植丹麦草,因为其比较耐旱且不易生病虫害,也节约了用水。
据悉,西城区今年建设了110项雨水利用工程,其中铺装透水砖89项。而说起透水砖的加装,王学斌透露了为提高“海绵”性而增加的一道程序:在透水砖铺设前,加装60至70厘米的垫层。垫层分三层,由下到上为粗颗粒、细颗粒、砂土。“以前铺设透水砖,基本没什么垫层,吸水的也就是那块砖,能力不足;加上垫层之后,吸水、储水能力大增,确保无积水,同时太阳出来,蒸发出的水汽还使小气候变得宜人。”
王学斌说,如果所有单位都能保障自己区域内的雨水不再外流,市政的排水压力将大大减轻,同时水源的紧缺也将得以缓解。(解丽)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