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年内建立五张清单 推进“放管服”改革
原标题:新版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清理清单、收费清单……本市年内建立五张清单,推进“放管服”改革——七成以上基层证明年内取消
年底前,本市将彻底终结197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至少砍掉一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三大系统公布878项“民生清单”,取消七成以上基层证明……记者昨天从本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市出台五大清单,清理规范政府行政审批,简化优化公共服务,确保54项改革任务年内完成。
近年来,本市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已取得成效,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比例达到52%;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取得突破,国务院已批复同意了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试点方案,并推广到其他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成市级政务服务中心,40个审批部门的740项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了统一受理、集中办理。
市编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本市正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主要在5大事项上进行清理,包括行政审批事项、中央设定北京市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涉企收费事项。在此基础上,年内将建立5张清单,分别是2016年版市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部门责任清单,重点是制定环境保护、缓解拥堵、应急管理等领域的专项责任清单;完善负面清单,全面实施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出台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
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公司登记五证合一,由多个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统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营业执照将合并为由工商行政部门制发的一证,届时,市民将由往返5个部门减为1个部门,减少审批环节。
记者了解到,一些社会关注度高、群众诉求强烈的事项也列入此次改革任务中,例如名目繁多的基层证明。近期,市编办会同有关部门对基层开具证明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初步摸清目前街道、居委会日常为群众开具的证明事项达200余项,内容涉及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中不乏奇葩证明,例如“居民在社区被狗咬伤证明”“某人整容后是某人的证明”“减免处罚的家庭困难证明”等。对此,该负责人表示,在治理时一方面从需求入手,重点对公共服务事项中需要提供证明的规定进行梳理,下决心取消一批;另一方面是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加大清理力度,年底前力争砍掉70%以上的证明事项。同时,保留的事项也要加强管理,既为基层松绑,又为群众办事减负。
此外,本市还将推行和加强信用监管,制定信用信息相关管理办法。在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方面,民政、住建、卫计三大系统将公开878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并推进公共服务模块化管理,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解读
如何看懂“放管服”
放:
2012年以来,本市已先后取消和下放511项审批事项,其中取消306项、下放205项,精简比例52%,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的要求。同时,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87项,清理涉及本市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41项,将工商登记153项前置审批事项调整为后置审批事项。在此基础上,本市今年年底前还将继续清理。
1、非行政审批事项
任务:年底前197项彻底终结
广渠路二期项目,一条不到12公里的路,历时8年尚未建成。审批多、审批慢是重要原因之一。
去年,市政府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的权力清单首次公布。此后,除国务院和市政府作出决定并履行相关法定程序对清单进行调整外,其他任何部门不得擅自增设、调整、变动审批事项。
目前,本市共保留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与原来相比,市级审批事项精简了一半以上,而剩下的多为“含金量”高的“硬骨头”。今后,本市将持续推动清理行政审批,把完成中央规定任务与开展本市自选动作结合起来,广泛听取企业群众意见,激发市场活力。
如前不久刚挂牌的市规划国土委,两个部门合并后,年底前将对原有的城市规划和国土规划完成“两规合一”。同时,取消一些重复的审批环节,如在既有国有建设用地上的建设项目取消土地预审,不再将建设用地许可证作为办理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登记的前置条件。
此外,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却又按照行政许可方式开展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也被诟病。去年,市政府对本市设定的2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或调整。目前,市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中,还有197项中央设定本市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年底前,我们将对这些事项全部清理完毕,彻底终结这一审批类别。”该负责人表示。
2、行政审批中介服务
任务:年底前拦腰砍半
审批慢,还有一个重要的牵绊就是审批过程中中介服务事项多、耗时长。以投资项目为例,企业在办理审批时需要涉及20多项中介评估、评审,哪一项不“过关”都进不了审批程序,办不了手续,直接导致了延长项目审批时间、增加了成本,甚至可能带来寻租或腐败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市存在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共有近400项。“我们要加大清理力度,目前正在制定清理规范方案,今年年底前至少要砍掉一半事项。”该负责人说,清理原则为凡是没有依据的或依据不充分的,一律取消;凡是通过政府内部信息共享能解决的,一律取消;凡是市场机制能调节、企业能自主决策的,不得强制要求委托第三方。
管:
取消繁冗的审批事项和牵制审批进度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并不代表对相关审批事项放任自流。“放”了之后,本市将从两方面加大对该事项的监管力度。
1、政府规范“管”
任务:年底前41个部门“双随机”达标
检查任性、执法扰民、执法不公等问题,在一些监管领域时有存在。
去年国务院提出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各部门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执法人员库和检查对象库。开展检查时,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检查后将结果面向社会公开。今年,国务院提出要求,即“采取随机抽查的事项,应达到本部门市场监管执法事项的70%以上,其他行政执法事项的50%以上”。
市编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最近抽查情况,本市41个具有检查事项的部门中,37个已开展双随机抽查,占90%左右。其中,有14个部门已达标,随机抽查事项占本部门检查事项达70%;16个区都已制定方案,开始实施“双随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协调督导力度,全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确保年底前达标。”该负责人强调。
2、社会共治“管”
“实践证明,单靠政府执法部门的监管,已经很难适应目前的形势,有时不仅不能达到监管目的,还容易引起执法机构与企业和群众的对立。”该负责人介绍,此次“放管服”改革大会提出一个重要转变,就是要转变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通过运用诚信体系、信用信息加强信用监管,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共治格局。
据了解,北京目前已开始探索,如市工商局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已归集信息数量达7400余万条,日均查询量超过160万户次。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本市将抓紧研究制定信用信息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信息归集、公示和应用,积极推动建立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市场退出机制,通过“红名单”“黑名单”双管齐下,推进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
服: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无论“放”还是“管”,效果都要体现在为企业和群众的服务上。
1、公共服务
任务:年底前推出“民生清单”
市编办有关负责人说,近期启动了公共服务事项梳理试点,率先在民政、住建、卫计3大民生系统共梳理出878项事项。“民生清单”的模式将在全市推开,年底前完成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服务事项的梳理,将建立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届时,每个事项都将公开办理依据、流程、申报材料、办理时限等要素,作为政府为企业、群众提供服务的基础性信息,并纳入全市统一的数据库严格管理。
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是从规范政府行为角度出发,明确政府有多少权力事项、承担什么责任;而服务清单是从方便企业、群众办事角度出发,优化政府权力运行、强化责任担当,群众办事时可依据清单按图索骥。
2、服务手册
任务:所有涉事服务流程“打包”公布
“我想开餐馆,需要什么手续”“孩子出生都要办什么”……企业、市民办事时,常常不了解办理流程。
“我们将按照企业、市民两个维度,对需要办理的事项进行梳理、归类,形成公共服务模块化管理。”市编办有关负责人解释,每件事可能都涉及多个服务事项,原来需要逐个事项咨询、分散办理,缺乏统一流程,今后市编办将对每件事涉及到的多个服务事项整合“打包”,制定该事项办理的整体流程图,形成服务手册,使群众一目了然。目前,西城区已做出探索,推出了西城区行政服务办事攻略,在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找到口袋书,或者通过扫二维码获得信息。
该负责人透露,随着公共服务模块的不断制定和完善,具备条件的事项还将能在网上办理。下一步,本市将着力推进信息共享,加紧研究建立全市统一的大数据中心,逐步整合“条块”数据信息,消除“信息孤岛”,使市民从“少跑路”到“不跑路”。(袁京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