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将利用校本课程保卫北京话

02.06.2016  04:21

  “当前我们中学生对老北京话是不太熟悉的,地方方言可以说是日渐式微。”北京市语委办公室主任贺宏志在教育部发布会上说。昨天,首份《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京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地方语言状况的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对北京话认知情况日渐式微,本市正探索开设校本课程、方言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带动青少年保护和传承老北京话。报告组的专家学者还整理出了208项北京市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北京商业叫卖资源”、“皇家园林楹联牌匾资源”均在其列。

  北京将探索开设方言校本课程

  北京青年报记者翻看报告目录发现,这份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专题篇中包括“北京市小学生家庭语言规划状况”、“北京市中学生对北京话认知和使用情况”。北京市语委办公室主任贺宏志说:“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对老北京话不很熟悉。方言的衰落,不仅是北京话面临的问题,全国其他方言都面临类似的困境。

  他分析说,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无论是国内人员还是国际人员的交流,地方方言根本用不上。再加上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且老北京人比例逐渐下降,北京方言日渐式微。

  “上海做得比较好。”贺宏志称,一方面,上海有学校开发的方言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用方言来表演,可以起到保护传承地方话的作用。他说,北京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准备学习借鉴上海,进行有组织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校本课程,来保护北京方言。这些设想已列入“北京市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规划”之中。

  新收录208项语言类“非遗”名录

  北青报记者还注意到,报告分门别类列举了208项北京市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传说类,也有以北京话为承载的曲艺小品种,如在京西地区流行的蹦蹦戏等。

  在报告的“资源篇”里,详细介绍了“老北京商业叫卖资源”、“皇家园林楹联牌匾资源”、“皇家园林清御制诗词资源”、“北京话古诗文吟诵资源”、“北京核心城区地名文化资源”以及“北京话历史文献资源”。

  昨天,北青报记者采访了老北京民俗爱好者阿龙,他认为“叫卖资源”是老北京话的生动“活化石”,应得到保护和传承。“像以前胡同口叫卖‘梳头油、网子、雪花膏’就很生动。记下这些声音,也是对老北京语言文字的一种传承。”阿龙表示:“门匾是看的,吆喝是听的,这样咱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才能活起来。

  全国首个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将开通

  贺宏志介绍,《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目前还在审稿中,预计8月底出版。他还向北青报记者透露,今年底北京市语委将开通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这是全国首个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本次报告的语言文字资料以及3D版的碑帖牌匾等届时都将传到网上去,公众可通过“北京语言文字网”登录查看。

  相关新闻

  “全面二孩”引爆网络语言狂欢

  昨天上午,教育部还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并公布大批反映2015年社会状态的热词热语以及热点语言事件。“”、“互联网+”、“”、“反恐”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去年年底,我国新修的“全面二孩”政策,引爆了网友的语言狂欢,涌现出大批以“二孩”为题的有趣语言现象。

  在文字方面,网友改编了一些计生标语,比如“经济搞上去,人口跟上来”,“二胎奖,一胎罚”,“农村要想富,多生孩子能种树”等。更有网友模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出一篇类似风格的恶搞作品《二胎》,“盼望着,盼望着,政策来了,二胎的脚步近了……

  还有一些作品将网络表情或漫画等与文字相结合,以可视化形式传播“二孩”政策所带来的精神、心理变化等。

  报告分析,“全面二孩”政策之所以引发语言狂欢,一方面是因为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影响到从“50后”到“90后”等几代人的生活,当政策放开时,生还是不生,确实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大家的心情纷纷通过自媒体释放;另一方面,互联网为信息多媒体传播提供了介质,加强了传播效果。

  此外,2015年十大网络用语分别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为国护盘;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我想静静;吓死宝宝了;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我妈是我妈;主要看气质。

  研究人员指出,近些年来,伴随热词新词的出现,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脏词”也充斥于网络,甚至出现在主流媒体的标题和正文中。以使用频次较高的“尼玛、屌丝、逼格、撕逼”为例,分析发现,从性别上看,使用低俗语的男性远高于女性。(来演:北京青年报 记者:刘旭)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