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巡礼】以人为本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21.09.2015  11:29

  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以人为本、成才第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坚持“校院两级、以院为主”的工作机制,注重夯实基础、活跃基层,近年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程”、“学生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和“全员育人工程”为抓手,坚持工作创新,育人成效不断显现。

  精心打造学生工作队伍 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按照“系统性规划、专业化培养、全方位保障”的工作思路, 以学生工作队伍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为目标,大力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1.严标准开展辅导员选聘。学校建立严格的辅导员队伍准入制度,每年成立专门的选聘考核小组,遵循科学、择优、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精心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思想品德优的应届毕业生进入辅导员队伍。

  2.新建制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设立学院学生工作科级机构,13个学院均成立了学生教育管理科,核定编制27人,在学院分党委领导下统管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极大充实了基层工作力量,理顺了基层工作体制机制,基层学生工作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

  3.强培训提升队伍素质能力。着力加强专业化培训,实行了辅导员“持证上岗”制度。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建立了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的分层培训体系。学校每年拿出专项经费,组织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的专业培训和资格考试。

  4.多形式搭建交流研究平台。通过组织开展辅导员读书会、辅导员年度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沙龙、文体活动等方式,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支持学生工作一线人员结合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已累计立项50余项。

  以党员教育培养为重点 大力推进学生党建工作

  学校始终把学生党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龙头”来抓,通过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党建载体等途径,引导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增强素质能力,激发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保障和提高了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

  1.多层次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培养质量。逐步探索形成具有农大特色的立体化、参与式、开放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模式,每年规范开展“党员骨干培训班”、“新生党员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和毕业生党员专题教育。“学理论▪读经典”读书会、关工委老党员与青年党员互动交流、革命老区参观实践、社会热点思辨活动等培训环节成效显著、广受欢迎。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堡垒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激发基层活力,连续十三年开展“我是一面旗帜”主题党日活动,不断激励引导学生党员勇于亮出旗帜、发出声音。坚持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每年立项活动30余个,连续5年被北京市教工委评为优秀组织单位。每年开展先进大学生党支部、优秀大学生党员和优秀党日活动的评优表彰。

  3.创新方式培育学生党建特色品牌。紧跟形势,贴近学生,组织“青春在党旗下绽放”大学生党员先锋论坛,开通学生党支部书记微信群,开展 “微党课”活动和“微言十八大”原创微博征集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紧扣学生思想特点 提升思想教育质量

  把握学生成才需求,将常规教育和专题教育相结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注重创新方法手段,积极培育特色与品牌,不断提升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主题教育引领思想。结合不同时期的形势,利用重大历史节点、重要活动的契机,每年面向全校青年学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覆盖党、团、学各级组织,如“我为党旗添光彩”、“青春与祖国同行”、“我的中国梦”、“雷锋精神在农大”等主题,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正能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5年我校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的主题团日活动得到了团中央的表彰并在全团进行推广。

  2.丰富内容提高参与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发挥大型典礼的育人功能,精心设计教育活动。开学典礼 “圆梦”、“感悟”、“起航”三个环节紧密相扣,引导新生树立目标,迈好大学第一步。毕业阶段的“向母校致敬”心语心愿活动、“我要上典礼”选拔活动和“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投递活动,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毕业教育的“主角”。

  3.拓宽载体增强实效性。形势政策教育开通网络教学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建立网上“易班”,实现新生“未入校,先入班”,将新生教育时点前移。开通CAU思想客微信平台,将微信优势与思想教育深度融合,在润物无声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4.典型示范弘扬正能量。学校每年开展“五四青年标兵”评选活动,树立和宣传我校青年学生的先进典型,自2009年以来共评选了标兵60名,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

  关注发展需求实施多元化 资助不断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我校坚持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导向,切实开展经济帮扶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关注受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着力构建多元化资助平台,不断提升资助育人实效。2010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在2013年度中央部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中评级为优秀,2014年荣获“2012—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

  1.资助工作专业化发展。2006年开始设立资助工作专门机构,2012年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发展。不断完善资助工作体系,形成了经济资助、学业资助、就业资助、精神资助四位一体的“四资助”模式,并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工作内涵。

  2.经济帮扶实现应助尽助。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每年筹措发放各类资助金约3800多万元,资助奖励本科生约1.7万人次,切实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经济帮扶措施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覆盖,学校履行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郑重承诺。

  3.大力推进个性化资助。广泛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成长困境和发展诉求。依据学生发展需求,打造了“添翼工程”、“翱翔计划”、学业与职业发展、公益实践等成才帮扶项目,帮助学生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发展路径。

  4.贯穿教育主线励志成才。资助过程中融入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疏导,并广泛开展“自强之星”评选、主题征文、成长报告、公益服务等活动,在润物无声中对学生进行生活帮助、精神鼓励、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全方位心理教育服务体系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校严格遵循“发展为本、教育为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工作原则,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多次被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并成为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基地。

  1.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集心理必修课、选修课、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委员培训、朋辈咨询员培训为一体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坚持深入细致地面向全体在校生开展心理卫生基础知识普及和增强学生维护身心健康的意识教育。

  2.规范专业的心理服务体系。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每年面对全体学生规范地开展专业化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和沙盘治疗等各类咨询服务,年平均个体咨询2500人次,团体辅导200余次,受益学生8000余人。

  3.细致全面的危机干预体系。坚持规范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网络心理测试、定期开展心理危机排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危机事件做到尽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和安全转介,平均每年成功干预心理危机20余起。

  4.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体系。我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心理委员”模式的大学生朋辈互助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从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到学生个体的五级学生队伍体系。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每年指导学生队伍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每年“5.25” “10.25”两个心理健康节的直接参与人数超过8000人次。

  多管齐下、各方联动 确保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我校以学生为本,为毕业生提供求职指导与服务,确保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连续多年保持就业率不低于95%,曾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高校就业示范中心等称号。

  1.明确方向引导毕业生建功立业。我校明确了“入主流、下基层、立大志、成大业” 就业工作方针,指导毕业生确立把个人事业发展与国家建设相结合,到西部、到基层,到各级党政机关、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重大项目去发展事业的目标。

  2.工作前移指导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完善了本科生职业发展课程体系,开设三门选修课,全校近40名学生系统骨干参与授课,每年开课10余门次。每年组织30多支队伍,300余人,分赴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暑期就业实习。推进自主创业教育和实践,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支持,设立创业孵化园和农艺创业园。

  3.就业服务确保充分高质量就业。全方位、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每年举办大型招聘会约25场,单位近1500家。广泛开展就业能力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每年组织80多场政策宣讲和就业技能培训,覆盖所有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档案,施行“一对一”辅导和帮扶,保证所有就业困难毕业生都能够实现就业。

  4.多方联动打造就业支持平台。东校区、西校区和上庄实验站三方基地联动,建成集招聘、培训、辅导和实践等功能齐备、服务多元的校级就业服务平台。大力支持学院建设院级就业指导中心、开拓就业市场、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开展职业指导师资培训等,保障校院两级工作顺利的开展。

  团学工作激扬青春风采 引领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学校共青团工作以提升广大团员青年品德修养、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夯实基层团建、引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升了我校德育工作质量。“基层团支部职能建设和活力提升”项目获得团中央表彰。

  大力培养学生骨干。依托“英才学校”实施领导力培养计划,项目自2011年开展以来,培养了150余名优秀青年学生骨干。 “知行”完善的培训体系为我校团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2008年以来,团校共开课280余次,培养学员3524人,其中优秀学员357人。依托研究生支教团及“西部计划”,共选拔了157名优秀青年到祖国西部基层工作。

  发挥“一体两翼”作用。科学指导学生会,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水平。指导学生会进行组织机构设置调整,细化管理办法,提升工作效率。发挥学生权益维护作用,发布《学生代表大会提案管理办法》,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目前我校正式注册的社团共78个。规范社团管理,突出社团活动特色,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几百场,营造积极进取、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良好氛围。

  深入推进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注重特色性实践与体验式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资源与服务地需求相结合、注重阶段性集中与活动日常化相结合、注重跨学科组队与整建制参与相结合。七年来,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组织校、院两级小分队共计2800多支、30000余人次参加,足迹分布中国台湾以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 2008年-2014年,我校连续获得“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

  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监管、成果展示与成果转化等工作。2008年以来,我校共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2项、北京市挑战杯特等奖4项。共举办六届学生科技成果展,120余件实物作品以及50余支创业团队参与展览。举办创意类比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获得“2015溢达创意大赛”全国总决赛唯一特等奖。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志愿认证机制,打造志愿服务平台,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常年定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65项,每年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近4万人次。我校在奥运会、国庆60周年、武搏会、世锦赛等大型活动中志愿服务人数达到3000余名,多次获得上级表彰。 2014年度,我校志愿服务总队荣获全国首批“首都学雷锋示范服务站”,荣获“北京市海淀区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称号。

  打造“缤纷校园”。依托春季 “五月的花海”青年节、秋季“金色的希望”嘉年华的“两节”和“毕业季”、“新生季”的“两季”统筹开展校园文化系列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自2008年以来组织校院两级开展学术、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1400余场次,社团活动3000余场。其中“五四亮灯”、“九月风征文”等活动已经成为北京市优秀品牌活动,“快闪”活动得到团中央表扬。2008年我校峰云社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

责任编辑:闻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