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科举办青年教师工作坊第21期 探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历史与现实

28.03.2016  11:44

3月2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举办院第21期中国共产党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本期研讨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校科研处吴玉章青年学术沙龙秘书处、 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研究北京基地联合主办。研讨活动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历史与现实”为主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耿化敏、董佳,博士生李丽忠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李桂华、外交学院的李潜虞博士、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孙照红担任主讲人,耿化敏副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齐鹏飞应邀担任评论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夏璐、李坤睿以及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维芳和校内外研究生共40余人参与研讨。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党内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本期工作坊在现当代中国的历史空间下,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派系、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统战思想、高校知识分子工作、海外统战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诸方面,深入总结历史成败得失,检讨理论与现实的张力,为科学把握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提供镜鉴。

董佳副教授利用美国驻华使馆报告这一新文献,讨论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西南地方派系的复杂关系。他分析了抗战时期在国共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为避免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特别是西南派系统战工作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双方关系发展所经历的试探接触、争取信任与协同配合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对外政策宣传、调整统战策略,建立周密的统战组织与动员机制,成功实现与西南派系的多方面合作。董佳强调,战时中国共产党与西南地方势力的接近,不仅相当程度上起到了中国共产党希望的分化制衡重庆政府的作用,此举亦为国共内战末期中国共产党成功策反西南地方派系埋下了伏笔。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丽忠结合正在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国际主义”思想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着重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的“国际主义”思想。他提出,在1948年之前,中国共产党由于自身处于革命党的位置,自身力量的限制使其在这一阶段并未彰显自身的国际主义追求,至1948年末,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占据优势地位,其“国际主义”的主张逐渐浮出水面,向亚洲推介“中国道路”的行动也渐次展开。1955年国际局势缓和后,刘少奇调整“国际主义”宣传战略,决定停止对武装斗争的号召,强调推广中国经验必须依照各国国情。

李潜虞博士利用国内外档案文献尤其是美方文献,关注中国共产党自1955年至1956年间对亚非的国家统一战线政策,认为发生了从“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到“反帝统一战线”的历程。他着重分析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内涵、中国共产党从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向反帝统一战线转变的经过及其原因。其中,美国对于中国针对亚非国家政策所发挥的影响是其论述的核心。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于亚非国家从“遏制美国包围中国”的用意,发展到重视亚非国家对美斗争的战略价值,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重新认知与战略转向。

李桂华副教授探讨了从1948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演变。他认为自194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一次谈及各民主党派的性质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该问题的判定发生3次变化,即从1950年的以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它们的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到1952年的单一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再到1955年的向社会主义性质过渡的政党,1956年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党派性质的界定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理论认识上的重大转向。因此,考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性质的判定的转折过程,可以为新时期正确认识民主党派的性质、理解各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及对知识分子性质的评价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耿化敏副教授利用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讨论了1950年代北京高校的知识分子统战工作。首先,从“1950年代的中国”研究热大背景出发,回顾了“1950年代的上海”研究的新进展,比较了此一时期北京史研究的现状,强调发掘利用北京市档案馆加强当代北京史研究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中国共产党此一时期形成的党管大学体制的治理结构,梳理了北京高校统战机构的设立与层级、高校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主要内容与运作方式,强调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高校党委借助民主党派联系知识分子的组织优势以推动高校教师思想改造,同时根据其组织基础的不同,对民主党派在高校中的组织发展问题实行不同的要求,以谨慎态度在民主党派中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再者,通过分析1957年以后党内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变化,认为1961年至1962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领导文教战线的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把“双百”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针对资产阶级左派、中间派、中右知识分子的统战方针的新思路,由此造成北京高校知识分子统战对象的新变化。

孙照红副研究员回顾了2015年作为“统战年”的重要意义,讨论了当前政党协商的“非常态”现象和“常态化”路径。她从“协商民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入手,以政党协商为分析视角,指出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协商中的不同地位。在政党协商实践中,容易出现选择性协商、被动性协商、象征性协商以及民主党派的不要协商、不懂协商、不敢协商、不会协商等“非常态”现象。因此,加强和完善政党协商须从提高协商双方的协商意识和协商能力入手,中国共产党重在改变领导方式、提高协商技巧和协商艺术,民主党派重在提高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协商能力。另外,还要通过健全协商机制对协商双方的权责进行规范和监督,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齐鹏飞教授对六位青年学者的研究做出了深入、中肯的点评。他首先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法宝。其次,充分肯定了青年学者的选题和研究所具有的学术性、前沿性与原创性,体现出独立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贵精神。他将六位讲者的研究归为历史考证研究、现实对策研究、国际统一战线研究、中国共产党与民国时期地方实力派四类,分别从资料文献发掘、问题意识、学术论证等方面评论了青年学者的研究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主持人耿化敏副教授总结了本次研讨的收获,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具有的剧烈变动性、内政外交的互动性、阶级分析法的灵活运用等基本特点。在与会师生的精彩点评和讨论交流中,本期研讨圆满结束。

中国共产党党史学科工作坊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党史系、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为国内外青年学人搭建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的学术平台,致力于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中国现当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海外中国研究等相关学术领域的对话和交流,至今已经举办21期,出版有工作坊专刊《青年党史学者论坛》第1—3辑(社科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