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院第24期公共管理青年学术沙龙顺利举行
----加强文化跨界融合,助推创意产业发展
2014年9月21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24期公共管理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中鸿基地产集团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学术沙龙由北京社科院青年工作委员会、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北京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商会共同举办。沙龙的主题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本次沙龙由我院市情中心副主任陆小成博士主持,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北京华智咨询有限公司以及北京社科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等单位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北京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商会秘书长洪振挺博士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常态是跨界融合,新趋势是文化经济的发展。当前需要进一步推进文化跨界融合。如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还要加强文化与农业、体育、科技、移动互联网、金融等业态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实践者应该创新推动业态的进步,突破产业发展的传统思维,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促进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
北京华智咨询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康福田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需要加强合作与价值共享,加强产业营销与品牌建设,加强创意产业与政府、媒体、社团之间的良性互动,打造高级知识分子的紧密联合体,提高人力资源价值。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将自身打造为咨询专家、设计明星,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要加强农业、旅游、文化等资源整合,加强交流,形成共识,跨界融合,让创意变成现实。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创新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梁庆山研究员以“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思考——文化构建新格局”为题进行了报告,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很重要,应该以创新驱动为支点,建设好文化创意的微环境,创造出微环境的新气象,加强经济与政策、科技与艺术、物质和文化、愿望和人脉等四个结合。创意不能脱离实际,必须源于生活,促进文化、投资、环境三者之间的高度融合。
北京智源腾达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飞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重视创意和品牌的价值,创意是“种子”,但“发芽”需要微环境,需要深入研究创意和智慧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机制。创意需要寻找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领域,打造专业性的产业联盟,如成立国花产业联盟,注重牡丹花领域,形成自己的创意,就可能形成品牌和产业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副主任陆小成博士认为,低碳经济时代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要的低碳型产业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需要,在全球低碳发展中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文化创意产业与低碳概念的融合会形成新的增长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要加强低碳文化产业发展,重视创意、创新、创造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升低碳创意的内在价值,重视低碳技术创新的活力,努力将创意和创新转化为产业创造力,形成实际生产力,助推创意和创新的落地,避免空对空,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做大做强。
光华天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部主任王存苟认为,文化创意产业要重视与历史、哲学、艺术等的结合,不能仅仅注重其经济内涵。有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大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的老专家平均寿命略高于政治、社会、经济学领域的老专家。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内涵是文化,必须考虑到文化的内在价值、社会道德和精神意蕴。当然,文化支点与金融杠杆协同,则文商与善商同喜。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张庆丰博士认为,在中国经济进行产业升级和调整的关键时期,文化创意产业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具备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天然优势,将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生产率的视角来看,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在技术进步方面表现不错,而在规模效率、技术效率这两方面比较薄弱,需要多下功夫,例如完善产业链、集团化发展、打造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体系、与金融业全面对接以提高融资效率等等。
正略咨询合伙人陈和午博士认为,转型和商业模式是文化创意产业两大关键词。转型方面,一是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自身行业转型;二是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转型;三是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模式的转型。商业模式方面,要重视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跨界融合,注重新元素、新机制的输入,围绕体验、粉丝经济创新发展模式,规划业务系统,要做好产业前端环节和中后端管理的对接,做好资源能力整合,实现创意+执行的有效落地。
此外,中鸿基地产集团、荣焕影视集团、中国创意研究院、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单位参加了沙龙讨论和学术交流。会后与会人员到国家大剧院观看由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提供的精彩戏剧《皂隶与女贼》,共同感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与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