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院第32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举行

12.05.2015  12:38
                                                                                      ----青年成长与大众创新创业
      2015年5月6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32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在院六层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青年成长与大众创新创业。本次沙龙主要是结合五四青年节活动契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五点要求和树立“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四点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精神,由北京社科院青年工作委员会、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举办,市情中心副主任陆小成博士主持。来自北京市社科院市情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社会学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院机关党委委员、社会学所副所长冮树革受邀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作为学术顾问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和指导。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冮树革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创新创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转型和市场化发展对于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中国人力资本不断提升,创业体系不断趋于完善,创业环境逐步优化,成为推动创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增强政策扶持和激励作用,针对大学生创业、女性创业、海归创业等不同社会群体创业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创业就业服务,解决制约创业发展的障碍,着力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博士后何仁伟副教授认为,需要深入研究创业群体的个体化差异,将创业与就业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创业的各种影视因素。由于学历不能代表人力资本,学历不高,但有某些技能特别是祖传的技能,创业的可能性比较大,成功率也比较高。因此,创业与周围市场环境有关,也与个体的自身实力有关。此外,现在的创新创业呈现出集群化特征,如中关村不仅是高科技企业集聚地,也是高科技创业集群地,创新创业氛围相对其他区域要强很多。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李茂博士认为,创新创业成功容易引起人们关注,但创新失败更值得研究,对于一般人而言更有启发性。研究创业失败的原因,为后来创新创业者提供前车之鉴,这种经验更为宝贵,创新创业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要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和创新精神。
      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研究人员阮强认为,当前,创新创业主要表现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要抓住时代的脉搏,如小米手机是从洗车软件做起的,后来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注重降低手机价格,进行了手机创新,获得小米的成功。二是要有吸引人的特质,如现在比较时尚的是要好玩,有好的idea。三是要有一定的积累,如知识、技术、人脉、资源等多种因素的集成才能实现创新创业。也就是说有好的想法,与时代很好地结合,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实现创意、创新、创业的成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田蕾博士认为,在当前的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从大学生到创业成功,离得非常近,许多充满创意的软件很流行,一旦有好的想法就要抓住机遇进行实践。特别是要抓住互联网的要脉,要了解90后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不过,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有名校的效应作支撑,名校意味着有强大的人脉圈,风投首先也会考虑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大学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贾澎博士认为,要研究创新创业的内生机制问题。国家提出鼓励青年人创新创业,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又将进一步促进创新和创业。但创新创业更重要的是需要自我意识提升,特别是解决物质层面的匮乏问题。一般而言,越贫穷,越无力。没有足够的钱,物质上的贫乏可能导致更厉害的是精神上的贫乏,对自己的失去信心和信念。民间流传着缺钱会带来穷人思维,越穷越不敢放弃面包,去选择更好的东西。青年人应该提倡思想上的解放、精神上的自由。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青年人要有信念,要有高尚的品格,要能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实践的角度看,青年人要勇于创新,锻炼过硬本领。创新来源于本事,不是瞎折腾,要更加促进本来能力的提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陆小成博士认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必然产物。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要改变传统模式,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同时区别于实验室、注重科研人员创新的传统模式,创新2.0时代更加强调走出实验室的多主体、全覆盖、大众化的创新创业模式。因此,创新创业既是当前经济低迷或者速度降低下的必然应对,也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大众化背景下的时代潮流。从宽泛意义上看,创新创业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包括技术、制度、管理、文化、运营模式等的改革与变化都可以理解为创新,创新模式的不断复制和成型、创新收益的不断累积和乘数放大就能实现创业。任何的改变、革新带来个体或者社会收益的改进都是创新,这应该是每个人、组织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很多的高校、企业、社会组织都吸引许多有创意的人经常性的在一起讨论、争论、碰撞,形成某些创意和创新,进而通过创业实践获得成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点评时指出,当前,有的地方已经由暂时的贫困发展到隔代的贫困,收入差距变成了财产差距,穷人的孩子已经难以“早当家”,这会形成社会问题和不稳定的风险,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央再次提出弘扬创业精神并与创新联系在一起,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人们常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主要是指受教育的机会要平等,只有教育搞好了才能夯实创业创新的基础。应该让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永远成为过去。创业创新需要良好的氛围,至少大学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瑞典是个福利国家,我访问过该国的哥德堡大学,发现那里的创业创新氛围很浓厚,学生们抓紧点滴时间学习并参加社会实践,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由于是福利国家,那里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很强,这与大学的相关教育有关。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激励青年创业创新。我们今天举办这个沙龙,就是响应中央的号召,引起大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视,增强自己的创业创新意识,同时关注如何提高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水平,并为此做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