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第五期举行 探讨“思想史视域下的马克思”

10.01.2017  07:05

1月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在人文楼举行。此次论坛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的第五期,主题是“思想史视域下的马克思”。三位报告人分别是来自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田冠浩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罗朝慧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的彭磊副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周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庄忠正以及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访问学者、硕士、博士研究生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谭清华主持本次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聂敏里应邀担任点评人。

田冠浩副教授在题为《从德国观念论到<资本论>——重思马克思哲学的形上观点》的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主义与康德的“自主性”,黑格尔概念的创造性与自由,以及马克思在更高的水平上回归斯密和康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他认为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形而上学家为克服现代性的缺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其自身仍然存在很多缺陷。马克思第一次将人的形上自由与社会经济规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是在更高水平上对斯密和康德的回归,因此,近代形而上学的真理到马克思的手中才臻于完成。

罗朝慧副教授在题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由-权利辩证法的“现象学”批判与重构》的报告中,主要讨论了黑格尔的自由-权利辩证法,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感性”重释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由-权利辩证法的“现象学”实践重构三个问题,并用三个精彩的图示介绍了黑格尔的自由-权利辩证法和马克思对其的超越,即从“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到“生产力总和的占有及才能总和发挥”的共产主义实践。

彭磊副教授在题为《马克思与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学”》的报告中,首先梳理了 “经济学”三义,其后在对比古典时代作家的观点上介绍了政治经济学的现代性质,认为古典作家只注重“质和使用价值”,而政治经济学看重“量和交换价值”。最后则从人性差异和政治追求目标两方面对比了古代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巨大差异,并指出马克思以分工、价值、市场等范畴来看待古代作家,实际拉近了古今之间的距离,建构了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学”。

在评议环节中,聂敏里教授分别对报告内容进行见解深刻的点评。他认为田冠浩副教授的思路开阔、论题集中,讲述了德国的观念论与马克思哲学形上观点的联系和区别值得肯定。罗朝慧副教授用三个精彩的图示介绍了黑格尔的自由-权利辩证法和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感性”重释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由-权利辩证法的“现象学”实践重构,是有重要意义的。彭磊副教授的报告内容清晰、观点精辟,对马克思以分工、价值、市场等范畴来看待古代作家,建构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客观、准确地分析值得肯定。聂老师还认为在经济学概念的演绎上,不仅要从词源上追溯,而且要追求思想实际的脉络,指出要把现代经济学概念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概念区分开来。

在提问阶段,在场师生踊跃提问,报告人回答并就报告与在场师生交换观点,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国内外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青年学者提供砥砺思想、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