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试点垃圾分类“两网合一”
朝阳区劲松街道率先启动垃圾分类“两网合一”试点,将再生资源回收和垃圾清运两套系统整合并轨,避免垃圾混放混运。在首个试点的农光里中社区,居民可把自家的报纸、塑料瓶和果皮菜叶分类交给社区的“绿馨小屋”和垃圾分类收集车,其他没用的垃圾再投进社区垃圾桶。
天色刚亮起来,就陆续有大爷大妈来到农光里中社区的绿馨小屋,定睛一看,他们手里都提着一两包垃圾。“下楼遛弯儿买早点,顺手把家里的垃圾卖掉。”张女士打开手里的塑料袋,里头是家家户户常见的厨余垃圾。称重、刷卡、积分,不出两分钟,这包垃圾就卖给了绿馨小屋,而张女士手中的积分卡中又多了1分。小屋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公斤厨余垃圾可积1分,一公斤废报纸可积5分,200分大约相当于15元钱,能兑换卷纸、洗手液。
除了厨余垃圾,易拉罐、旧报纸、玻璃瓶等可回收垃圾也能卖给小屋。劲松街道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农光里中社区共有16栋楼,散落着7座绿馨小屋,4辆移动垃圾收集车也会在居民楼之间定时巡逻,居民招手即停。单单是厨余垃圾,每天就能收集近两吨。
为了鼓励居民垃圾分类,社区还把原本搁在居民楼下的垃圾桶全部搬走,改在社区主路边增设8组共24个大桶,专门收集不可回收垃圾。这样一来,如果垃圾分类做得不好,产生的不可回收垃圾较多,居民就要提着很沉的一袋垃圾走上好一段路。
对北京的大部分社区而言,垃圾分类并不是新鲜事儿。楼门口、墙根下,总摆着绿蓝灰三色的分类垃圾桶,按照最初的设计,三色垃圾桶分别收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由不同的车队运输,从而起到分类的目的。但几年下来,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居民的分类意识不足,再加上拾荒者不断翻拣,如今,打开分类垃圾桶,多数垃圾还是混堆混放,只能统一清运。
绿馨小屋和垃圾分类收集车解决了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难题。劲松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居民处理生活垃圾通常有两条途径,首先把“能卖钱”的可回收垃圾分拣出来,卖给商贩,卖不了钱的垃圾则直接扔进垃圾桶。前者属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具有商业属性;后者是生活垃圾回收系统,为公益属性。“在农光里中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回收这两大系统‘两网合一’,从源头上做到了垃圾分类。”(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朱松梅 通讯员:王阳)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