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打造“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

23.06.2015  13:24

  北京日前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全市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未来将以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统筹设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此,北青报记者走访了朝阳区文化馆、垡头文化中心、部分街乡文化中心等地,并了解到该区建有1个区级图书馆、5个地区级文化中心、文化广场200余处,居家健身工程530多套,文体活动中心(室)400余个,每个街道(村)的公共文化活动需求,都可以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朝阳区农村地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

  全区图书配送每年不少于300次

  记者来到东三环双井附近的朝阳区图书馆新馆,这座馆龄不满两年的新馆走的是科技便民的路线。除了常规的自助借阅服务外,门口还专门为读者设置了一台24小时自助智能书架,只用刷一下借阅卡,读者就可以打开柜门取走图书。在新馆一楼大厅还有一个免费的wifi取号机。“智能书架一共有400册图书,按大数据分析,这里放的书是近60天来借阅量最多的书。大厅可以取wifi密码条,可以供馆内读者免费享用一天的无线网。”区图书馆常务副馆长李凯说。

  据了解,朝阳区图书管理体系分为四级,分别是400余家传统图书馆、125台街头自助借书机、电子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设的流动图书馆。“区图书馆馆藏达到100余万册,如何才能让这庞大图书资源流动起来呢?我们成立了图书配送中心,区图书馆专门配备车辆和人员为后三级送书,每年不少于300次的配送,把老百姓喜欢的书流动到他们手上。”李馆长说,仅今年1月到5月,朝阳区图书馆新老馆的读者接待量就达到28万人次,借还书量达到60万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70余场次,各类展览12次,直接参与活动近2.7万人次,在全市位居前列。图书馆还为残疾人群体提供预约上门服务,每年还有几百册的盲文图书“送书上门”。

  一本书满60天没有人借就下架

  为了不让街头的借书机成为“空摆设”,2014年起,区里还加强了借书机的维护和更新,“一本书满60天都没有人借就会下架,来做更新、调换。”同时还上线了一个预约借书平台,市民打电话预约想看的图书,就派人送到离其最近的自助借书机,48个小时内前来取走。据统计,街头自助借书机也累计超过了20万人次的借阅量。

  垡头地区成立“文化委员会

  送文化下基层,最为关键的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能不能让当地老百姓尝到合胃口的“文化大餐”?这时“菜单定制”的文化服务就显得很重要了。  而在垡头文化中心,就有一个居民自治的“文化居委会”。作为公共文化四级服务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它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区划,这里的成员包括垡头、王四营、十八里店、黑庄户、南磨房、豆各庄周边的“五乡一街”。

  “这些街乡文艺团队的需求都不太一样,我们居委会就得制定不同的文化配送方案,他们是缺人手还是缺场地缺指导,我们都得提前汇总,想办法定制解决。我们中心不是简单地送几场演出到街乡。”垡头文化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垡头文化中心总面积达五千多平方米,共9层,外形酷似一颗黑色钻石,整体装修偏前卫。这里除了图书馆、电影院、民众教育学堂、为贫困儿童志愿捐书驿站等设施外,还有年轻一族爱好的绿皮火车咖啡厅、黑钻剧场、垡头青年创意、多媒体数字空间、车库创造社等现代文化空间。

  在中心的今天图书馆里,记者看到了一位正在这里练书法的王春霞大姐,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文化志愿者”。据她介绍,中心建立了“文化志愿人才库”,收集了300支业余文艺团队和文化志愿者信息,定期还举行书画展、摄影艺术大赛、象棋大赛活动,五个乡镇一个街道的文艺爱好者就此多了个好去处。(来源:北京青年报 记者:刘旭)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