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东湖街道挂牌 大望京一分为二

02.07.2015  11:25

东湖街道挂牌

  “大望京”日前一分为二,分成“望京地区”和“东湖地区”。这一改变是因为朝阳区新成立了东湖街道办事处。东湖地区的面积将扩至5.38平方公里,区域人口也将突破10万人规模。

  北京市从2013年至今,一共新成立了7个街道办事处。据了解,成立新街道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口密度增加。此外,教育、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是否达到一定的要求也是必要条件。

  酝酿了8年之久,朝阳区东湖街道办事处6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各项行政服务职能将更完善,辖区内居民可在街道直接申请低保和社会救助。该街道办的建成,被视作东湖地区近年来逐步城市化的小小缩影,东湖地区至此全部实现城市化管理,朝阳“大望京”被分为“望京地区”和“东湖地区”。

  东湖街道办“转正” 面积扩至5.38平方公里

  6月30日下午,原“东湖街道筹备处”正式更名为“东湖街道办事处”,并挂上了崭新的牌子。随着崔各庄乡大望京科技商务区的正式并入,“东湖地区”由原先的4.95平方公里的面积扩至5.38平方公里,区域人口也将突破10万人规模。办事处地址不变,仍在朝阳区宏昌路6号。“我们街道现在下辖7个社区,以后崔各庄乡那边的大望京商务区的两个社区也将纳入东湖管理。”该街道办宣传科科长侯文宇介绍。

  东湖街道地处朝阳区东北五环交界,紧邻四环、京顺、京承等多条道路,与来广营、大屯、望京、酒仙桥、崔各庄地区接壤,前身为望京高新技术产业区开发管理服务办公室,经批准,于2006年成立了东湖街道办事处筹备处。从筹备处到拿到正式批文,“东湖街道办”的转正,经历了8年之久。为何会如此漫长?其中一个直接的原因,“东湖”处在大望京地区的北部,周围农村较多,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东湖最初的辖区面积只有4.95平方公里,人口也才5万多。而按新建街道办的标准必须达到5平方公里以及8万以上人口的规模。该街道办宣传科科长侯文宇介绍,为解决辖区面积和人口“扩容”问题,东湖街道首先扩充了北边的来广营南部地区(即电子城西区),同时还争取到南边崔各庄乡附近的区域(大望京科技商务区),这才够上规模。

  增添多项便民服务 街道办编制增加8人

  侯文宇告诉北青报记者,根据去年新的“三定方案”(定机构、定编制、定职能),街道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两级单位才真正“名正言顺”。此前以“筹备处”身份,街道相关的工作很多服务项目没法实施。街道办正式挂牌后,居民们会享受哪些更多的便利?“像针对辖区居民社会救助和低保申请的职能,我们之前没有办法实施,居民只能去来广营办理。”侯文宇说。

  伴随正式列编、办公职能等细节的落实,与原属崔各庄的大望京商务区的人、地、物的交接也在紧锣密鼓展开。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东湖街道办事处现有公务员40多人,还有城管20余人,为此新成立的街道办新增了8人编制,扩充了文教等多个科室的人力。

  同时,东湖街道办工委书记商建英还介绍,原有筹备处的服务项目也仍将延续,如办理征兵及就业社保等手续、开户口证明服务、维护老人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等。同时,入驻东湖的企业可以通过即将出台的《东湖投资指南》来了解东湖地区的相关政策。

  东湖街道办将“老望京”一分为二

  “望京”一词叫响多年,许多居住在东湖地区利泽园、望馨园小区的居民在介绍自己时,总会说“我是望京人”。但他们口中的“望京”其实是一个“大望京”的概念,即望京和东湖。

  一位住在东湖的老居民向北青报记者讲起这样一段往事,“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望京这边有南湖大队和东湖大队,南湖发展成后来的望京街道,东湖大队距市区更远,后来趁着1998年兴建工业区而逐步发展起来,发展节奏比望京迟一些。你现在看六佰本附近都是高档住宅小区,但在2006年东湖街道办筹备处刚成立时,那里还是一片稻田,有一个养殖场。”

  而今随着东湖街道办的正式成立, “望京”的概念也将被重新定义:原有的“大望京”将正式划分为东湖、望京两个街道。如今的东湖一眼望去高楼林立,再也望不见农田。它被称作“第二个CBD”,这里有很多高级社区、学校、商场,成为了集投资、居住、商业于一体的区域,辖区内入驻的3000余家企业中,包括摩托罗拉、爱立信、三星等2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延伸

  全市两年增7个街道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控人大势下街道不会一味增加

  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区划调整相对频繁,全市增设街道情况如何呢?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向北青报记者介绍,2013年至今,全市两年内增设了7个街道,包括:天通苑地区增设了三个街道,分别为天通苑北、天通苑南和霍营,亦庄地区增设了两个街道,分别为荣华、博兴,大兴区增设了高米店街道,朝阳区增设了东湖街道。

  增设新街道需要哪些条件?

  主要考虑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密度增加

  该负责人介绍,行政区划调整是很慎重的,比如增设街道,主要考虑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口密度增加等因素。他以东湖街道举例,望京地区近年来人口增速快,人口密度加大,原有的行政划分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他们的规划中,一般一个街道3至5平方公里,8万至15万人是比较合适的范围,“比如一个街道原来有10万人,现在增长到了20万,相应的办理社保、劳保等需求就激增,但街道办还是原来的编制,人手肯定吃紧,管理就会出现问题”。

  此外,该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否预留办公用房都是增设行政机构的考虑因素,“你的教育、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有没有达到可以设立新的行政机构的条件,都要综合考虑”。

  增设地区行政机构的程序是什么?

  分“调研-论证-评估-决策”等步骤

  当一个地区有了增设行政机构的需求后,需要履行严格的程序。该地区政府部门要进行调研,包括增设街道的范围划定等,然后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包括名称的确定,其中还要考虑名称的公众认知度等因素,之后是相关部门的评估,主要通过人大、政协、市民意见搜集等渠道,分析区划调整是否会引起社会不稳定,最后是政府层面的决策,确定增设方案后向市政府提出申请。

  市政府会责成主管部门民政局组织审查,民政局也会组织专家进行调研,考察调整方案有没有争议,确定通过后市政府开专题会,区县和民政局主要领导都参加,通过后下发通知。

  今后首都行政区划调整有何趋势?

  调整将以提高行政服务覆盖效率为依据

  随着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调整,今后的行政区划调整又有哪些新变化?该负责人回应说,今后的调整并不能简单地用增加或减少来概括。他认为以前的区划重管理,核心思路是建大居民区,但逐步发现大居民区会带来交通、环境、治安等多方面问题。

  之后的调整为以方便治理为目标,确保行政权力的有效覆盖,“现在往郊区发展的新城区,出于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应该会增设行政机构,”但全市层面看,行政机构并不会一味增加,“有的街道太大,人太多,需要通过拆分增设新街道,但城市中心区有的街道太小,不到一平方公里,一两万人的,也有可能进行合并,核心是要提高行政服务覆盖效率”。文/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