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机社会化服务让都市现代农业“如虎添翼”(1)

17.11.2016  00:32

种粮户乐当“甩手掌柜

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是粮食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农业生产实现规模经营之后必须获取的专业性服务,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不行。特别是烘干储藏方面,由于用地和机械设备的限制,已经成为农民收购粮食之后最为头疼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过去,粮食收上来后,至少要在场上晒三四个太阳才能进仓储存,如果遇上阴雨天气,粮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粮食就会霉变。2013年,上海市嘉定外冈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镇粮食烘干中心,保证粮食不落地进仓烘干。粮食“不落地”项目实施后,不仅破解了粮农晒粮难题,同时种植的优良品种不易掉粒,实现机械化集中收割、运输和上万吨湿粮的清理干燥,更能保持粮食的原始质量及新鲜度。

马步扎稳,左手扶稻,右手拿镰刀,斜着收割,小心砍到脚脖子……”今年水稻收获季,在嘉定区外冈镇的滚滚稻浪里,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田间参与了“观禾计划——紫糯米丰收活动”,他们拿起镰刀收割水稻,在田间搭土灶蒸新米,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今年6月,参加“观禾计划”的家长们曾带着孩子一起下地插过秧苗;8月,活动参与者还在田间地头搭帐篷露宿看星星,体验了“稻田奇妙夜”。“观禾计划”的参与者可以全程体验插秧、稻田管理、收割等事务,还得归功于万亩粮田核心区旁的万吨粮食烘干中心。在这里,稻米轻松完成脱粒、脱壳、烘干全过程,实现水稻从收割至销售“粮食不落地”,保持粮食的质量和新鲜度。

建设烘干中心其实也是被现实情况‘倒逼’所致。”原来,从2010年起,外冈镇土地流转率基本达到100%,2011年全镇粮食生产实施集体统一经营,但粮食仓库场地小、粮食晒在马路上等不安全因素尤为突出,再加上原外冈镇粮管所的烘干点规模较小,烘干能力只有84吨(7台12吨),作业时的粉尘排放令周边居民苦不堪言。当年,在市、区农委,规土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外冈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建设烘干中心。按照总体规划设计、一次投资实施到位的理念,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外冈地区的收粮难、晒粮难问题。外冈镇的粮食实行“收、烘、售”一条龙服务。粮食通过大型收割机收割后,输入散装的自卸农用车运到烘干加工中心,进入一系列操作流水线,实现了收割、烘干、销售全程机械化。

收粮全程不落地,依靠的是一套科学的运转模式。与别处不同,外冈的烘干中心由外冈镇农委与外冈粮管所联合经营,镇农委作为经营管理者制订了完善的作业流程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第一,统一分发运粮车辆通行证,规范其使用。开具《烘稻谷准入证》,按时按量烘粮。第二,安排三名专员负责全镇的烘粮调度,对收购、烘粮、销售等所有环节作好详细记录,及时归档,两名机动人员协助处理,确保农忙季节收割、烘干进度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据了解,粮管所则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制度进行运行。任何装粮车进入烘干中心必须携带车辆通行证,记录其进出时间。过磅时核实镇农委开具的《烘稻谷准入证》,如有明显出入则不予接收。对每一起烘干事宜均做好详细的记录,并按照相应的规定在农忙结束后统一收取费用。在收费标准上,外冈镇农委采取了八折的优惠政策,并倡导不割湿、不割青,着实降低了种植户的烘粮成本。粮管所注重作业流程及专业技术,以效率上的提高为种植户谋取福利。这种经营管理者和实际运作者分属的模式有效的避免了由单个单位负责烘干作业可能造成的“不公”,两者的紧密协作使外冈镇的运作模式更趋完善,让老百姓更放心地将收割的粮食运至烘干中心。

观禾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收割下来的水稻被第一时间送到了烘干中心,没过多久,刚脱壳的紫糯米就热乎乎地呈现在面前。支起土灶、焖上锅盖,冒着热气的新米饭让都市里的市民体验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的便捷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