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降尊纡贵进入朋友圈 小新小明扮萌激活两会舆论场

06.03.2015  22:35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小新”“小明”“小华”“小笙”“卧底妹”……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些颇具青春气息的称谓,通过新媒体讲两会“故事”。

  “如果只看报纸上的两会版面,今年的三级两会,和往年没有什么不同。如果看一看各家媒体的新闻客户端,看一看各家媒体的微信公众号,看一看每个人朋友圈内被广泛转载的关于两会的报道,就会明显看到今年两会报道与往年两会报道的不同。”媒体人窦丰昌在微信公众号“香港观察”刊文指出。

  如其所言,今年的地方两会期间,新媒体就曾集中亮相,《解放日报》2月9日曾刊文称,上海两会期间,澎湃网、东方网、“伴公汀”“上海观察”等都推出了适合移动互联网的全新报道形式,让两会进一步“放低”了姿态,走近更多市民。

  伴随而来的是此次全国两会上“小新”们的集体亮相。而对中国主流媒体来说,“小新”们的出现具有创新意义。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

  事实上,在去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已经加强互动融合,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立体化、互动式、全天候传播两会信息,发出主流声音,成为融合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

  “小新”们的“登堂入室”如一石入水,激起两会舆论场的一池春水,改变了以往两会报道由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传播格局,原本“高大上”的两会也在更“接地气”的话语里,走进了老百姓的手机中。

  解读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新社的“小新”这样说,时隔一年,总理克强伯伯端出了他任期内的第二份政府工作报告!这份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报告有好几十页,涉及12345678……很多方面,跟咱们有啥关系捏?

  报道全国政协开幕,新华社的“小新”把“响声”带进了标题,他在标题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DUANG的一声,小新飞进两会“政治季”》。

  新华社、中新社有“小新”,《光明日报》也有个“小明”,但与“小新”不同,他选择了以“聚合新闻”的方式,集合文字、图片和声效,刊发“炫融特刊”报道两会。

  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里还有个“小笙”。她的出场方式很“任性”。3月4日晚,央广中国之声微信刊文预告:小明、小新、小华靠边,明天小笙要来了。“任性”之余,小笙还不忘“卖萌”:明天7点到9点,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小笙在这里等你哦。

  类似报道还有很多……细细观之,“小新”们的述说具有明显的新媒体的特征,网络化的语言运用广泛。与此同时,“小新”们的报道也不失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对于新闻热点的把控也及时而透彻。(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