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找静达
——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办公室杨静达老师
学生记者 田姬熔 石怡
杨 静达近照。
杨静达,2002年就职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学办公室,现为本科教务主管。工作12年来恪尽职守,热爱学生工作,受到同学们的广泛好评。曾获得经管学院2003年、2006年、2009年和2013年度优秀职员奖。2012年被评选为“感动经管人物”。2012年,因在教务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清华大学本科教务管理优秀奖。
“同学你好,请问你认识杨静达老师吗?”
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随意问一位同学,几乎每人都会给出这样的答复:“当然认识,她是我们最熟悉的老师,温暖、热心是她的关键词。”
“去伟伦楼116办公室吧,她应该一直都在。”
“不过我们更喜欢称她‘静达姐姐’,而不是老师。”
经管学院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困难,找静达。”当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了,无论是留学、选课、退课、情感、生活……大家都会来到伟伦楼116办公室。推开门后,这里会有零距离的心灵交流,有最贴心的帮助和指导。工作12年来,杨静达始终用一颗诚挚的心面对同学,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一步一步走进了同学们最柔软的内心。
“我的工作平凡但不平庸”
大学毕业后,杨静达来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学办工作。“我想和年轻人在一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没想到,这一简单的想法让杨静达在教学办一待就是12年。12年来,每天处理几十封邮件、接听几十个电话、不断接待同学来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简单繁琐的工作却凝结了她大量的心血。
与如今对工作的驾轻就熟不同,刚步入工作岗位时,杨静达每天都要面对同学们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令刚走出校园、较少工作经验的她感到有些措手不及。“每当看到同学们期盼的眼神,听到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难,我特别想帮助他们,却不知如何最稳妥、科学地处理解决。学生工作看似简单,但其中却有很大的学问。”杨静达回忆说。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她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小笔记本,每天认真记录同学们的问题,然后分类处理、深入思考,并向主管教务工作的老师反复请教经验。不断积累知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让杨静达很快对工作得心应手起来。
一位本科生在大一刚入学时,因为身体原因需要办理重修、缓考课程等手续,心情焦虑、不了解具体流程的她找到杨静达寻求帮助。“记得我去找杨老师的时候,她当时正巧很忙,但她看到我之后立即微笑着走上前来,停下手里的其他工作,认真聆听我遇到的情况,并耐心地讲解办理流程。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事情得到了老师极大的重视,这让刚入校的我倍感温暖,杨老师是真心为同学着想。”
学生工作要求及时、快速处理,由于同学们的时间大多比较紧急,杨静达要求自己在最短的时间给予大家最满意的答复。无论是第一时间回复邮件、电话,还是随时查看信息门户新消息,群发邮件给同学们温馨提醒……每件小事她都会用心对待。而到了每学期最忙的选课期,杨静达更是将所有时间投入工作,经常要在选课结束前的四五天内回复100多封邮件,周末和晚上更是随时关注同学们提出的要求。
“我认为我的工作平凡但不平庸。因为我觉得,一些事情可能只是我的日常工作,或是举手之劳,但对同学们来说却是很关键的大事,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杨静达说,“所以我常常会换位思考,想象着如果我就是那位同学,我希望老师以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和效率处理这件事情呢?因此必须要想他们所想,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帮忙。”
“你们提出问题,我们共同成长”
一年冬天,一名刚进入经管学院的大一学生敲开了杨静达办公室的门,他低着头,坐在一旁沉思良久。经过交谈杨静达得知,他失去了信心,想放弃学业。随后杨静达了解到之前几位老师也曾耐心劝说过他,但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几天后,杨静达接到了这位同学母亲的电话,母亲表示自己也无法说服孩子,非常伤心。但是杨静达并没有因此放弃,她试探着对这位母亲说:“不如让他先休学一段时间,出去走一走,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请您放心,这段时间我会随时与他沟通。”
经过一年的交流和心理“缓冲”,这位同学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想法,一年后他再次回到经管学院,顺利完成了学业。得知这一消息的杨静达欣喜不已,她说:“其实我办理一个退学手续非常容易,但我觉得那会关系到一个孩子的一生,我不忍心就这样放弃,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找到真正的自信和面对未来的勇气。”
经管学院一共有1000多名本科生,每年都会有学生毕业离校,又会有新生进来,但是,杨静达却能做到“我可能认识你们每一个学生”。每当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困惑,甚至有同学因为不适应培养方案影响毕业,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杨静达,并找她交谈,听取她贴心的建议。而杨静达也会通过这些点滴的事情,用心记住同学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个人情况,时间久了,她就像是每天面对着自己的孩子,用情越来越深,对他们的关心越来越多,了解每一位同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主动帮助同学是杨静达工作中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去年,一位同学曾补考过《中国文明》课程,但第二学期这门课更换了授课教师,之前成绩显示无效,而她却没有接到通知,也没有做好重新选课的准备。“不知杨老师是如何知道了这件事,她特意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告诉我该如何重新选课,还帮我和新的授课老师反映情况,在我最焦头烂额的时候得到了最热心的解答,这令我很感动!”这位同学说。
有时候要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涉及到学院甚至是学校层面的其他老师。每当此时,杨静达便会耐心地告诉同学接下来该怎么办、应该再去找哪位老师。“其实可能你只多说一句话,就能让学生少跑很多路、少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所以我觉得一些工作应该统筹考虑,多用些心思。”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多此一举”,让杨静达进一步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
在杨静达的办公桌上,有这样一本笔记本,本子里记录着这些年所遇到的“特殊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案例慢慢积累下来,成为指导杨静达工作的一本独特的“教科书”。“每个新问题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新挑战,这么多年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也在不断成长,我愿与同学们一起进步。”杨静达说。
“我是从工作上获得满足的”
2012年底的一个晚上,综合体育馆正在举办2012年“感动经管人物”评选活动,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当候选人杨静达走上台的时候,整个体育馆都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杨老师跟其他‘感动人物’非常不同,她没有令人潸然泪下或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么多年,她做的只是最普通、最贴近同学的无数件‘小事’。不过,要想从‘平凡’中获得所有人的肯定和赞许,更是不容易。每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一想到有杨老师在,于是自己也变得勇敢起来;每当我们想到她的时候,就如同看到了一片阳光,她的乐观和热情感染着我们,她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静达姐姐,‘感动经管人物’非她莫属!” 经管学院研究生、学生辅导员仁钦卓玛说。
同学们的信任和依赖,让杨静达更加坚定了为学生们付出热情和努力的决心,“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真诚和坦诚的,同学们特别真诚地对我,我更要加倍地回馈给大家,这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
每当提起学生,杨静达总是挂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我热爱这份工作,因为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家提供帮助,获得大家的认可,我觉得人是需要精神食粮的,而这份工作给予了我最大的满足。”杨静达说。
每年6月,校园里都会弥漫起毕业的味道,在同学们即将离开校园时,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邮箱里多了一封邮件,打开后会看到杨静达发来的谆谆叮嘱,信中的文字流淌着她对同学们的留恋和不舍,而几乎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回忆起这四年来自己与杨静达接触的点点滴滴。“静达姐姐已经成为我们在清华的一个情结,相信很多年后,还能清晰记得她那灿烂的笑容,正是她,温暖了我们在清华的美好时光。”仁钦卓玛感慨地说。
从学生们口中的“杨老师”到亲切的“静达姐姐”,一个称呼上的改变对于杨静达意味颇深。“我希望能在学生们成长的关键时期,陪伴他们、帮助他们,用真心感动学生,用细节启发学生,用激情燃烧学生,用行动带动学生。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希望未来能听到更多的同学说出——有困难,找静达。”杨静达笑着说。
转自《新清华》2015-01-16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