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古树名木:巍巍枣树王
22.07.2016 13:03
本文来源: 林业网
枣树王是枣乡的骄傲。
枣树王位于茌平县肖庄镇许庄村枣树观光园北侧,树势雄伟,树龄约500余年,树高15米,胸径48厘米,树冠东西14米、南北13米。从外围上看,枣树王枝繁叶茂,翠绿欲滴,绝无老态龙钟之状。顺着树干往上看,12层侧枝自然无序地伸向四面八方,虬枝腾空,如龙如麟,树皮斑驳,欲裂欲离,犹如一颗历史的活化石。
但凡称王,总有他超众之处。枣树王当然也不例外,枣树王年年硕果累累,早年未曾单株称量,但给人留下了“七、八布袋”的记忆。即使在百岁之年,仍老当益壮,稳坐着该地单株产量的第一把交椅,据村史记载最高产记录是1984年的600斤。枣树王结果个大皮薄,肉厚核小,糖多味浓,色鲜质细,果甜核酸,口感极佳,“食之若夏朝雨露,得回肠荡气之益;含之思攀月撷霞,有梦绕魂牵之诱,”为果中珍品。2000年9月,以其参加全国红枣交易会,获得中国林协会颁发的“金奖”证书。枣树王以其独有的种质资源和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显示了上乘品质的卓尔不群。
枣树王德高望重,其位至上至尊,但绝不颐指气使,即使枣树王的头衔,也是枣乡人诚心赐予。并非自封自立。枣树王的肩头也曾担起峥嵘岁月,共产党、八路军在树下的两间矮土屋接头、开会、瞭望哨就设在枣树王的枝杈上,博平四区的抗日民主政府区长杜光第更是这里的常客。枣树王劳苦功高,但绝不居功自傲。枣树王经历了帝制崩溃,民国初立,抗日硝烟,解放烽火,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创业,不懈探索,弯路迂回,开放改革,百年风云尽收眼底,世事洞明,满腹经纶,但绝不浮躁轻狂。2005年9月,茌平县政府将其命名为“枣树王”,聊城市林业局将其列为“古树名木”。
关于枣树王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地处黄河故道的古博陵一带,河水时常泛滥,五谷难生,百姓苦不堪言。一天,一对美丽的七彩凤凰盘旋而至,口衔几枚金黄色的种子,洒落在这片土地上,水患逐渐消退,后来这几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了圆铃状的红果,既能充饥,又可做营养美味,还能入药治病。自此圆铃枣便广泛栽植,滋育造福着这方百姓。而今历经500余年风雨,依旧生机盎然的枣树王据说就是那几颗枣种的后裔。人们为了纪念这两只为当地带来福祉的凤凰,把古博陵的一个地方命名为“肖”。肖的甲骨文-- 宛若凤凰。当年这两只凤凰向南飞翔,曾在聊城驻足,现存有“凤凰台”遗址。
据《博平县志》记载,晋文公重耳登基前,曾在茌平县博陵(今茌平县肖庄镇王菜瓜村西一公里处)避难躲身,建筑“望乡台”,西望故国,号“晋台”。
重耳虽日日登上“望乡台”遥望故乡,但思乡思亲之苦仍不能解脱,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因重耳为人善良,众乡亲便把收获的博陵大枣赠与重耳品尝,没想到食后胃口大开。仆人还在面食和粥中掺入博陵大枣,使之香甜可口,重耳的身体也日渐好转,精力旺盛,思路敏捷。
回国后,重耳做了国王,封号“晋文公”。虽然王宫的膳食尽是山珍海味,但重耳却始终忘不了博陵大枣的香甜,并向大臣推荐说“此为救命枣”、“日食博陵枣,终生不见老”。从此以后,老人、病人、妇女坐月子必食该枣,博陵大枣在皇宫、在民间均流传开了。自此,博陵大枣被列为贡品,每年要进贡朝廷。
枣树王扎根于贫瘠的黄河故道,取之甚少,奉献甚硕,但从来不事张扬……沉稳、果敢、坚韧、忠实、厚道、勤恳、淳朴……枣树王集高风亮节大德于一身,天衣无缝地与博陵故地的乡风民风融为一体。
缘与此,枣树王可谓名正言顺,当之无愧。(茌平县林业局 赵芳)
本文来源: 林业网
22.07.2016 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