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如何实现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6-3-8 杨桂青
朱永新教授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谢维和教授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十三五”期间怎样树立科学质量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和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
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如何实现
追求高品质的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科学的质量观和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最重要的还是以人为本,应该关注个体,关注活生生的生命,而不是用一张试卷、一次考试、一套规范衡量所有的孩子。
科学的质量观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达成共识。
——朱永新
没有高水平的德育,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因为小康本身就是一个质量的概念,是一种标准。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谢维和
历史演进
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议题
记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都强调提高教育质量。为什么恰恰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提出这个问题?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什么?
朱永新: 教育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它也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质量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全面推进“普九”、发展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过程中,教育机会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现在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教育质量问题。
质量问题和公平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教育质量本身也蕴含着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的问题,尤其在农村地区、边远地区。
谢维和: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小康并不是一个量的概念,而是一个质的概念,是指整个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包括教育水平都达到一个有质量的高度。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们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教育增长方面。现在,在保持一定增长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教育质量,包括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教育的结构更加合理、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同时教育更加公平,教育的各种要素本身能够得到质量和内涵上的提升。
放眼全球
融入世界的教育战略
记者: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两份重要文件,一份是《2030教育框架》,把“确保全纳、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2030年教育总体目标之一。另外一份是《反思教育》,把教育看作“全球共同利益”。在这样背景下,我们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有什么特殊含义?
朱永新: 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战略决策。应该说,我们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和国际关注的焦点完全一致的。我们提高教育质量也应该建立在全纳概念和人文主义基础之上,面向所有人群,面向所有孩子;不仅关注人的成长,同时还要尊重每个孩子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些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
谢维和: 今天我国的教育与世界教育的联系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目标、举措、规划等方面,和整个国际教育的发展是同步的。其中,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第一,对教育的定位。过去,我们更多地强调教育发展的工具观,强调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今天,我们和国际上一样,在逐渐地强调教育发展的道德观。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为人的发展服务。第二,中国的教育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世界的尊重,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在国际化背景中,提高教育质量不再仅仅是向国际学习,而且要向国际传播中国教育的声音,做出中国教育独特的贡献,这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内涵、新任务、新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向别人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使中国融入世界,实现中华民族和平崛起。
科学质量观
人的发展是教育本真
记者: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转变思维定式”。我们该怎么理解科学质量观?
朱永新: 科学的质量观和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最重要的还是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关注活生生的生命,而不是用一张试卷、一次考试、一套规范衡量所有的孩子。
科学的质量观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达成共识。片面的质量观是用考试成绩、强化管理、冷冰冰的一套体系重新规范教育,这样就把教育本真和人性的一面扼杀了。如果大家为了分数就要不择手段,就把大家的兴奋点和精力引到“教育GDP(国内生产总值)”上,这是很可怕的。
提高教育质量应该让教育变得更温馨,更受孩子欢迎,让学习生活更有乐趣,同时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最好的张扬。这也是新教育提出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谢维和: 科学首先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只有按规律办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这样的质量观才是科学的。如果说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去提高教育质量,那就不是一种科学的质量观了。
遵循教育规律,首先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要真正地把立德树人的导向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贯彻下去。除了要防止把质量指标化、定量化以外,还应该在强调德育的时候更加注重把德育贯彻落实到学校中去,真正让立德树人的导向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很好地体现。这才是科学质量观最重要的保证。
寻找抓手
在“痛处”和“痒处”重点推进
记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没有“痛处”和“痒处”?教育领域应该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朱永新: 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和质量有关。
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或者说最大的“痛处”,是教师问题。我一直认为,教师决定质量,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要有好的教育质量,必须要有好的教师,所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任教,让中国的教师队伍主体真正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智慧,能够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热爱教育事业,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说“痒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生态。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社会还没有对教育形成共识,对教育的常识知道得还不够多。更重要的是,同一个人的认识和行动是“分裂”的。比如北京许多中产阶层家庭,对什么是好教育很清楚,他们也知道不能把孩子的空间、时间全部填满,不能用分数衡量孩子的成长,但是几乎所有家庭都要给孩子补课,都要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与全社会的教育共识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有很大关系。
所以,应该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让大家知道人的内在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
谢维和: 教育质量的“痛处”和“痒处”,实际上是我们下一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抓手。
从基础教育角度来说,应该把《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好,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抓手。怎样更好地依法治教?根据《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要求落实评价、管理、教学、招生等各个环节的规定,才能够体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能够和“四个全面”战略联系在一起。
从高等教育角度来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抓手和高度关联性的因素就是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的要求带动整个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和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高等教育在现阶段培养人才的特殊目标来说,从它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下一步要求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恐怕是一个“痛处”或者“痒处”。
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两个关键的抓手。其一,是体制改革。我们回顾一下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政策,就会发现这样的趋势,政府在职业教育的运行管理过程中,逐渐让市场、企业、社会更多地参与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及体制建设中去。其二,职业教育应该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可以有学历型的职业教育,也可以有短期的或者非学历的、非正式的职业教育,还可以有职业取向的普通教育,既能够满足学生的普通教育要求,同时又有一定的职业和就业取向。
打好地基
平稳推进提高质量的基础工程
记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做好哪些基础性的工作?
朱永新: 第一,教育法治工作,除已制定的法律外,还有很多规范教育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法律法规应该尽快制定,比如《学校法》《家庭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公共图书馆法》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育品质。
第二,打通普职之间的各种壁垒,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比如,优秀的职业教育学生也可以进清华、北大,可以进任何民办学校,普通学校学生也可以选择职业课程。
第三,就是建立好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大力发展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用发展性评价、增值性评价、个性化评价取代现在简单的、单一的考试模式,让学校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要大力发展教育评价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到底什么是好学生?分数就是最公平的吗?每个人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不一样,有的农村孩子连外语都没学过,分数怎么能好呢?分数并不是解决教育公平的唯一途径。
第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通力合作。新教育实验一直关注家庭合作共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很多人还远远没有意识到。大部分人智力的发展、兴趣的形成、个性的结构、习惯的养成等,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父母的教育素养,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就显得很重要。这些都是教育发展需要的基础性条件。
第五,从教育开放性来说,目前我国教育开放度是不够的。民间资本进不了教育领域,民间人才进不了教育领域。教育门槛太高,民间教育的探索受到很多限制。我觉得,应该鼓励更多的人进入教育领域,鼓励更多的机构办教育。教育只有多元化、选择性越来越强,才能够百花齐放,生态才能够更加多样化。
谢维和: 刚才提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性工作,朱委员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就是“教育生态”。他刚才提到,生态主要指社会对教育的共识。我想再补充一点,良好教育生态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稳定。教育一定要稳定,学校也要稳定。
原因在于,教育规律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长周期,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认识过去或者今天教育到底办得好不好,或者哪个政策合理不合理。因此,做教育的人得要从容,得有定力。
我们认准了正确道路和方向之后,要坚持下去,甚至忍受各个方面的批评,真正坚持做下去。
当然,这种坚持并不意味着不能改,而是说我们能够在保持教育稳定的情况下,不断完善和优化。
记者:您对“十三五”教育规划有什么建议?对今年的全国两会有什么建议?
朱永新: 首先,我希望在“十三五”期间正确处理好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关系,我们要追求有质量的公平或者高质量的公平。其次,希望加强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再其次,期待在“十三五”期间能够进一步加大教育立法工作,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最后,还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一方面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能降低,另一方面特别需要能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一句话,让教育更加人性化,更加多样化。(张东 杨桂青 整理)
编辑:苑苑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