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暨纪念建党95周年研讨会综述

12.07.2016  00:42

7月6日,我院机关党委和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联合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暨纪念建党95周年研讨会。会议由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奎主持,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许传玺致辞,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姚桓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秦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二部主任辛向阳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所所长郭万超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刘仲华研究员,北京市马克思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负责人谭维克研究员,各研究所所长、研究中心主任,各党支部书记、支委及相关新闻媒体参加。

           

姚桓认为“七一”讲话让人鼓舞,它在关键时刻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本源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坚持不忘初心,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思想教育问题,关键在使教育真正落实,尤其是体制机制的作用保证。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上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真正建立一种在执政条件下党怎样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机制。比如通过民主平台,让人民能够合理表达利益,在表达的基础上协调。同时要有回应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机制,要有接受群众监督和评价的机制。在为人民服务方面好不好不能自我认定,而是由人民群众来评价。要有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机制。共产党最大的成功在于用纲领政策反映人民利益,又通过工作让人民接受纲领主张。最终打造一个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有了这样的工作机制保证,党领导人民前进,发展我们的国家和各项事业,人民的利益不断得到改善,反过来更加拥护共产党。

             

秦宣以“当代共产党人的三重历史使命”展开阐述。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5年的历程,承担三重历史使命:一是用理论创新来开创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向前进。二是用制度创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十八大以来的论述和以往论述有所不同,第一点不同在于过去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放到了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后来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中,再往后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候放到了90年奋斗取得的重要成绩。十八大以来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视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了近代以来170年之中,放到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进程中,后来进一步扩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了5000年文明传承中。第二点不同在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三是用实践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或者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承担的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辛向阳从三大规律的角度理解总书记“七一”讲话。党一直强调我们要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八个“不忘初心”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中间几个是坚持四大自信,坚持两个布局(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立场。所以八个“不忘初心”可以从三大规律的角度理解,它们彼此之间有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共产党执政规律除了“不忘初心”,还有一些具体规律,比如共产党不能有特殊利益,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等。八个不忘初心体现了三大规律,进而启示我们两点:一是要想把握规律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二是必须善于学习把握深层次问题。

王树荫认为总书记讲了奋斗精神,讲了赤子之心,就是说我们不要忘记过去,更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从哪出发。当然还包括怎么做才算不忘初心。第一,不忘初心的初心。初心是两点,一个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一个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以这个初心是两方面相辅相成的,一个理想信念,一个根本宗旨。第二,初心经过共产党95年努力是成功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以从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及伟大历史意义看到。第三,关于初心,还在路上,还要不断继续前进。在路上和继续往前走能不能走得通,是不是可以走向最终目标,总书记充满自信。最后,怎么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三个三结合特别重要:一是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相结合。二是坚持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相结合。三是坚持政治红线和道德底线相结合。

郭万超主对文化自信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七一”讲话中总书记第一次将文化自信和其他三个自信并列放在一起,传递出总书记的文化观。今天提文化自信说明在很长时间是文化自卑的,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衰微,对自己的文化只看到落后的一面,忽略了积极意义。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奇迹,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自信一方面是来自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是文化软实力,是历经磨难的中国精神。这精神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和”的文化。从中国历史传统看,我们是战略内向型国家。国家命运的焦点是倾向制度的重建,具有突出的天下情怀与鲜明的道德意识。二是整体性思维。季羡林说过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这是我们文化的突出特点。三是仁学思想强调人的自我修为和提升,注重道德自律和自觉。四是文化的高度包容性。

刘仲华认为“七一”讲话精神反映我们党的三大优点:一是能够正确评价过去。不因为过去的道路坎坷而妄自菲薄,也不因为诸多历史贡献而沾沾自喜。二是能够清醒认识当下。首先是面对自己、面对形势和所处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是牢记历史使命和任务,清醒认知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最后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面对诸多问题不病急乱投医。从“七一”讲话精神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不仅有活在当下的问题意识,而且手里也拿着活在当下的金刚钻。意识到问题所在,有方案、有办法、有途径。三是自信面对未来。中国共产党有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创造新的辉煌。

           

谭维克认为科研工作者要以实际行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一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理论自信,二要加强理论学习,三要坚忍不拔,攀登理论高峰。